李怡專欄:周末絮語--問責篇 - 李怡

李怡專欄:周末絮語--問責篇 - 李怡

董伯推出高官問責制,將三重權力架構改為兩重架構,十四名問責高官都要向他負責。
過去董伯通過三名司長統率十多名局長,工作時間是七──十一(後來他修正為四──十,即四時起床,工作至晚十時);現改為直接統率十四名問責高官,他大概不要睡覺了。

***

艾森豪威爾將軍自言在歐洲戰場指揮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百萬大軍,也只需向三個人交代工作。
看來艾森豪將軍絕對沒有董伯那樣每天忙個不停的成就感。
***

董伯說,《基本法》規定,所有官員的權力均源自行政長官,高官問責制設計是向十四名高官下放權力,而不是大權獨攬。
中共建國五十多年,每一個領袖都老是說要下放權力,但因為一切權力均來自最高領袖,所以愈講下放,就意味權力愈集中。事實上當所有問題都堆到掌最高權力者那裏,權力也無法不集中。
***

董伯說,「問責制」下,「政府的主要官員可以回應社會訴求,為自己的施政成敗負起責任,甚至在需要時辭職下台。」
回顧過去五年,「八萬五」是哪位高官的責任?「八萬五」忽然不存在,是哪位高官回應社會訴求?尋求人大釋法的破壞法治行為,是哪位高官的責任?干預民調、數碼港、頒大紫荊獎給暴動領袖,都是哪位高官的責任?這位高官會辭職下台嗎?還是尋求連任?今後這位高官會負起類似責任嗎?

***

劉慧卿質疑特首推行高官問責制,是要找一些跟他「同聲同氣的人」,董伯回應說:「你真的相信他們事事都會奉承我嗎?……你覺得引進的人才每個都只是聽我一把聲音,你就低估他們了。……如果我請到這樣的人,我自己都失敗。」
任何人都不認為自己會找奉承他的人,但事實是沒有人不喜歡聽奉承的話,沒有人愛聽批評的聲音,要不然何以有「路公公」去干預港大民調?
***

董伯說,他要找的問責高官,是「他們來參與工作,因為對香港有承擔,希望對香港的前途作出貢獻,他們是作出個人犧牲來做的。」曾蔭權說,問責高官都是有理想的。
在沒有制衡機制的情況下,唉,有理想,有承擔,作貢獻,作出犧牲,都是非常可怕的東西。他們會不惜代價去推行理想,會不顧後果地作貢獻、作犧牲。中國五十年、董伯五年,在這方面做得還少嗎?法治之下的高官,我們老百姓只希望他盡責謹守權利與義務的分際,最好是無為而治,而千萬不要作出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