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校董應接受強制培訓 - 盧鋼鍇

教育論衡:校董應接受強制培訓 - 盧鋼鍇

盧鋼鍇

教師要參加基準試,校長要接受培訓(雖然政府的建議太寬鬆),但作為學校決策層的校董,卻毋須接受基本訓練,這大大影響學校決策正確性和行政效率,連負責監管的人對監管事物都不懂,豈不笑話!數年前教署曾舉辦三個半天的校董研討會,規定校董們參加,雖云規定,但並非強制,所以參加與否並不影響其法定地位,加上轉瞬又已數年,新任校董的為數不少,他們對學校行政架構認識不深,對資助學校的規例缺乏了解,更遑論正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了。
本港有千多間學校,理論上應有千多個校董會,每個校董會起碼有五位成員,計算下來,應有七千人次,牽涉人數應不少於二千五百人。這二千五百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士,對教育充滿熱忱。有出錢出力的慈善團體領袖,有代表宗教辦學團體的神職人員如神父、修女、牧師及其他牧職人員,有知名的社會賢達,有回饋社會的專業人士。他們都是義工,無償地為教育服務,值得向他們致敬。可是他們絕大部分對教育認識不深,每年參加兩三次校董會,對學校運作及繁複的財政支配不大了了,但又要在最高層次上為學校敲定決策,這絕對是不健康的事。

關係教改成敗
現實情況是:有些辦學團體校董是從未到過學校的;有些校董只出席學校慶典;有些甲校校長是乙校的校董,乙校校長是丙校的校董,縱橫交錯,投鼠忌器,不敢直言,完全發揮不到校董監督學校的職責;有些校董沒有迴避利益衝突的警覺,因此偶爾會出現令人尷尬的事。
教師質素的提高、校長領導能力的增強,及校董會精明的監管,就像一個鼎的三足,互相配合,互相協作,缺一不可。校董的質素與教改成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萬望政府千萬不可輕視這個環節。要提高質素當然要培訓,這培訓應是強制性的,沒有接受這基本培訓不可以註冊擔任校董。這規定似乎對這群熱心教育的義工不敬,但方向絕對正確,而且這培訓應不斷進行,按步深化,務求將校董質素提高,教育改革才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