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黃偉豪
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要推行的部長制,將為香港的政治帶來「改朝換代」的後果。
政治上的權力轉移,未必是香港人最關心的問題,反正權力根本不在他們的手上。他們所關心的,往往是新制度所帶來的成果和影響。而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在經過部長制的「改朝換代」後,所帶來的未必是一個繁榮和安定的盛世,而可能是一個更集權或更多政治衝突的政治體制。與此同時,香港的制度和價值,亦有可能慢慢地趨向「一國化」,喪失在一國兩制下,由「兩制」所帶來的獨特優勢。
雖然部長制常被政府包裝為「高官問責制」,但部長制的真正作用和目標,是分權,而非問責。所謂分權,是將政府的權力,特別是政策制訂權,由官僚系統分到特首和他的內閣手上。由於特首非由民選產生,部長制無從保障高官對市民的問責性。而把部長制「打扮」成高官問責制,只純屬政府向市民推銷部長制的手段。
在實施部長制後,在政治權力上,有兩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令人憂慮的是,兩個情況均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第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特首成功透過部長制,爭取到制訂政策的主導權,亦即是所謂的「特首獨裁論」。
把權力透過部長制集中在特首的手上,是好事,還是壞事?往往就是看「獨裁者」本身的能力。以特首以往「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作風來看,市民實在難以寄以厚望。很多人形容部長制是「新瓶舊酒」,因為很多的政治問責部長,將由現有的局長出任。但在部長制下,真正的「舊酒」,是特首董建華本身。特首花了五年的時間,仍不能畫出有效的治港藍圖,即使有了部長制,也難令特首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長遠來說,把權力過分集中在特首手上,也不是好事。因為即使董建華是英明的領導者,仍難保將來的特首,也同樣英明。因此,改變香港權力結構的部長制,其制度性的禍害,莫過於把香港的盛衰,和統治者的能力喜好掛鈎,削弱香港制度性的優勢,增加人治的成分。
第二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另一個相反,就是部長制可以帶來更多的權力分割和鬥爭。這一情況,在一個缺乏強烈和鮮明理念,和足夠民意基礎的弱勢特首下,是更容易產生。因為要實現「特首獨裁制」,其實需要一個很強和很有權術的特首。在部長制下,特首必須有效駕馭自己的部長以及公務員隊伍。因為外來的部長是來自不同的利益界別,必會就自己所代表的政策範圍,極力爭取資源,部長和部長之間的矛盾必定增加。相反,以往用公務員出任局長,職位是經常互換,在「兵無常將,將無常師」的情況下,便沒有了政策局和政策局互相鬥爭的「山頭主義」的情況。而特首也仍需面對公務員的挑戰,因為政策始終有賴公務員執行,只不過矛盾的層面是降到局長和常任秘書之間上。
無論如何,部長制是特首的勝利,他所代表的「一國」的價值,會慢慢蓋過由英國人所留下來、正被部長制不斷侵蝕的公務員制度,及它所代表的「兩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