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投資還有很多種類,除郵票外,還有錢幣、電話卡及以前的地鐵票。
筆者不太喜歡把錢幣或紙幣儲起,然後再作轉售用途,在97年回歸以前,香港的輔幣十分富殖民地色彩,但回歸之後,這些硬幣便不適宜在香港流通。那個年代,在旺角區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商場裏買賣這些硬幣,是以面值再加上一個百分率計算。如果讀者不善忘,應該還記得在97年以前香港鬧過多次輔幣荒,那時一些公公婆婆每天早上在銀行門前排隊,代人換取輔幣,然後賺取十元八塊的生活費。不過在回歸以後,香港輔幣的熱潮完結,現在已經甚少人有興趣炒賣。
香港亦有一些收藏家,會儲起香港流通的紙幣。有些與銀行職員相熟的人士,每逢有新印起的紙幣,便換取大量回來,看看有沒有一些幸運號碼,又或者是有特別的序號,例如6個相同的號碼,又或者看看紙幣有沒有錯體,如果有的話,便用作收藏或拿去拍賣。
當然搜集硬幣及紙幣有其趣味性,但整體來說,如果搜集的貨幣是屬於近代的,則升值能力不高。筆者年幼時就儲存了數十張5元紙幣及5仙硬幣,現時價值無疑是高於其面值,但升幅不是太大。如果把一些大額現鈔放進銀行數十年,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的高息期,相信本利和,可能甚至會超越現時紙幣的市場賣價。
套用財爺名句:「錢使了才是你的,儲起的並不屬於你的」,所以筆者並不愛好儲存紙幣及硬幣。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