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愈解釋愈令人不安的問責制 - 盧峯

蘋論:愈解釋愈令人不安的問責制 - 盧峯

問責制既然說要令官員更體察民情、掌握民意,怎麼整個制度從醞釀到拍板公眾都只有聽的份兒,連參與的餘地也沒有

雖然特區政府多位高層官員昨天先後出席不同場合推銷及解釋「高官問責制」,但他們的解釋不僅沒有增加公眾對新制度的信心,反而讓公眾更清楚看到所謂「高官問責制」根本只是向特首負責而不是向公眾負責的制度;反而讓公眾更清楚看到新制度將助長不受約束的權力;像這樣的制度,怎能期望得到公眾的支持呢?

毋須諮詢 解釋荒謬
就以為何不就新制度諮詢市民的意見為例,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先生只是一再說問責制的討論已有不少,政府基本上能掌握市民的看法,因此毋須諮詢。這可真是荒謬之極的解釋。要知道香港是個言論自由的社會,每天市民都在就不同的議題、不同的社會事務發表意見、作出討論,若按孫先生的說法,政府根本從來不需要就任何政策諮詢公眾,怎麼過去幾年諮詢文件出了一份又一份呢?怎麼像賭波合法化這樣的問題卻要諮詢又諮詢呢?而且,問責制既然說要令官員更體察民情、掌握民意,怎麼整個制度從醞釀到拍板公眾都只有聽的份兒,連參與的餘地也沒有,這究竟是哪碼子的問責制呢?
此外,若果大家不善忘,當年政府決定解散兩個市政局,收回權力,好歹也進行了周詳的公眾諮詢,然後再由立法會通過法例「殺局」,整個過程歷時超過一年。這回「高官問責制」涉及的是更重大的政制改動及更複雜的權力關係轉移,特區政府卻居然要求公眾及立法會在不足三個月內作決定,這不是草率兒戲的有點過分嗎?

大權在握 承諾空泛
更讓人不安的是,幾位官員都愛把承擔、使命感掛在口邊,不住的說未來的問責官員不會是應聲蟲,也不會濫權。他們這樣說大概是想讓市民安心。可是這樣的話只有愈說愈讓人不安,因為這正好說明政府也清楚知道建議中的「高官問責制」將會製造一批手握大權但毋須向公眾、向立法會負責的官員,這說明政府也知道新制度缺乏對高官權力的制衡與約束,因此必須靠「承擔」、「使命感」之類的空泛承諾、漂亮詞藻搭夠。像這種必須倚賴官員個人操守、個人使命感才能防止出現濫權的制度,對公眾、對香港的未來發展真的有好處嗎?
(圖)孫明揚說「問責制」的討論已不少,不必再諮詢民意,解釋牽強而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