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讀書時,最怕媽媽到學校「見家長」;今時今日,小朋友在學校見到父母已習以為常,因為爸爸媽媽在校內做義工,與孩子一起活動。今日介紹的躍思幼稚園新式家長會,家長不僅僅幫忙帶學生去旅行參觀,還親自上老師教學堂,學習與學校教學法相配合。還未入家教會的父母,可曾想過走入校園參與活動,自我增值改善親子關係呢?
記者:梁佩芬 攝影:伍慶泉、陳穎
家長也要上教師堂?原因與躍思幼稚園的獨特教學法--「無書本、無測驗」不無關係!
陳純麗校長說,「家長教師會」成立四年,初初只是聯繫家長與學校關係,突然某天,一位家長說想參加專為老師而設的教學班,想知道小孩怎樣在反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得到知識;上堂後,才發現這獨特教學法是需要與家庭相配合,才有完美效果。由此開始,家長除積極學做老師外,又走入學校帶領活動,與子女一起學習。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文光稱,不少家長走入校園做義工後,才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有些懂體育,有些會美術,能彌補老師的不足,為學校辦活動時帶來新衝擊;當家長參與過後,又能提出意見,小孩子能直接受惠,是與以往傳統家教會最不同之處。
躍思幼稚園的家教會,實現了學習家庭模式。從1998年起,台灣首先推廣「學習型家庭」,全家共同參與活動,一起終身學習,這風氣趨向鄰近地方。有見及此,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愛學習家庭」節目,鼓勵香港家長積極參與子女學習活動,提升技能,加強親子關係。由今天(19/4)開始,逢星期五晚上七時正在亞視本港台及八時半在有線新聞一台播放。亦可在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
「2000年9月家長教師會註冊成非牟利團體,可以申請『家校合作事宜委員會』資助,辦活動更輕鬆。我們家教會的職責一是幫老師帶學生活動,從中領悟如何與子女溝通;二是舉辦課外活動,與學校的活動教學目標相配合;三是負責家長資源中心內的事項。從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家長才完全明白小孩學習情況,與以往坐在家看成績表更有效,又能與其他家長分享教仔意見,互相幫助提高小孩學習興趣。」
「以前,一直以為做幼稚園教師好舒服;自從試過帶12位小孩參觀,當他們在團團轉時,不懂控制秩序,好驚!才明白一個老師每天都對着那麼多學生,非常辛苦。以前覺得學校所有活動都是理所當然,但做完老師後,才明白那些東西孩子是需要的。」
「仔仔今年5歲,我試過用成半年時間要他戒用尿片,但都不成功。後來,我參與了學校觀課活動,發現就算小孩做錯了甚麼,老師都不會責罵及罰他們,只是鼓勵他們再做,發現真能改善不好行為,遂領悟到如何為小兒戒尿片!我以獎勵方式,棄掉以往鬧、鬧、鬧的傳統教仔法。半年下來成功不瀨尿,非常開心。從參與學校活動中,學會用正面方式教小孩,擴闊眼界。」
「參加家教會最大得益是改善了與囡囡的關係!以前,工作壓力大,情緒不穩,成日黑口黑面,令到囡囡也是這樣,初初不以為然。經一次親子旅行後,被老師提點,才知道自己的態度,會嚴重影響囡囡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後來,慢慢放開心情,日日都開懷大笑,明白要囡囡開心先要自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