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個簡單的客套問題:「香港哪些人與事值得你欣賞?」對一位年逾六旬的得獎作家來說,竟是一條畢生未遇的古怪問題。這位剛成為「美國書獎」(AmericanBookAward)得主,首位獲獎的香港作家郭亞力(AlexKuo)感到這問題好像要問他:「你喜歡我嗎?」他反問記者:「通常是否那些不喜歡我的人才問這問題?」接下來,該如何回答?他認為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擁有此般思想深度,難怪郭亞力在九七至九八年到浸會大學任教時,對本港學生不滿意。他說:「以閱讀背景及分析技巧來說,他們差不多比美國學生落後四年──即使教授們的薪水比美國高三倍。」
生於美國的郭亞力,幼年因戰亂而周遊列國,先到中國重慶,再去上海,然後在香港度過八年,位於柯士甸道的德信學校,成為他入讀的第一所學校;他笑言,在港認識了少年時的兩位要好同學,其中之一DonaldChow更成為他得獎的短篇故事選《口紅及其他故事》(LipstickandOtherStories)裏其中一個故事角色的名字,全書主要表達當代知識分子境況。
《口紅及其他故事》是在他完成上一部小說《中國戲》(ChineseOpera)之後寫的。他寫《中國戲》,構思三年、搜集資料六年,再加上五個月日以繼夜、每天二十小時嘔心瀝血的撰寫而成;《口紅及其他故事》是在這基礎上,把一些已預備好的材料,每天寫成一個故事,豈料無心插柳,引起注意的是《口紅及其他故事》,而非題材較矚目、觸及天安門事件的《中國戲》。
郭亞力十六歲在香港一間國際學校英皇佐治五世書院完成高中後,返回美國。其父親、著名心理學家郭任遠認為他年紀太小,因此要他在美國重讀兩年高中,然後再升大學。大學一年級時,他主修數學,翌年主修寫作,成為第一批主修寫作的學生。郭亞力說:「數學太絕對,但人生並不如此。」
郭亞力的語言能力,自小開始培養,家裏使用兩文四語,四兄弟姊妹說廣東話,跟爸爸說英語,在四、五歲媽媽未過身前教他普通話,其後他跟繼母沈寶璽說上海話。沈寶璽是香港第一位女醫生,曾任九龍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等院長,現已退休,居於美國加州。
不過,郭亞力接受訪問時,明言要「裝作不懂廣東話」,因為其廣東話欠佳。對於得獎,他表示感覺很好,自信是值得的。
記者:譚秀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