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到酒樓享用「一盅兩件」,本是香港市民的生活習慣一部分。有資深點心師傅表示,點心文化於過去四十多年來一直在演變。早在六十年代,點心以分量大取勝;八十年代經濟蓬勃,市民食點心變得講究起來,着重外觀及加入西式口味;但現在經濟不景,於是大眾對點心的要求走上回頭路,就是必須「抵食」。
早於六六年已入行的資深點心師傅柯傑明說,六十年代較受茶客歡迎的點心包括雞球大包、豬油包、大隻的糯米雞等,當時每隻糯米雞重達半斤外,鹹水角、春卷的分量也較現時的大三分之一。
柯師傅又稱,到了八十年代股市樓市好景,市民收入增加,吃點心也講究起來:「注重點心嘅外觀啦,有啲(酒樓)又引入西式口味」,於是葡國焗雞批、以雪糕製成的甜品「雪山火燄」等遂應運而生。
但近年受到經濟不景影響,茶客吃點心的心態又改變,變得「要精緻、要平、要大件」,酒樓要在傳統的點心上花點心思,才能吸引食客。
至於從事酒樓業達三十九年的新光集團常務董事總經理胡珠和金龍船集團總經理鄭介武均稱,蝦餃、燒賣、腸粉、叉燒包等一直是點心的「長春樹」,歷久不衰。但近年部分酒樓出品的點心,則注重趣致包裝,以白兔、蜜蜂等動物造型來吸引食客,大受小朋友歡迎。雖然早期的酒樓點心,每件的分量較大,但近年已漸流行「迷你點心」,如迷你糯米雞和春卷等,都深受年輕食客及女士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