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公園內一群太太正在對話:
陳太:「你仔仔拋到個波入籃嗎?」
張太:「試過幾次唔得,諗住帶佢睇醫生。」
黃太:「乜拋唔到個波都要睇醫生?」
張太:「發現佢有前庭障礙,嚴重影響學習同社交,手、眼協調有問題,所以就要Check清楚!」
黃太:「玩遊戲靠自己都知有問題?」
陳太:「喺屋企玩多元智能遊戲,可增進同仔女關係,又可掌握佢哋智能發展,從不同方面的遊戲,發現佢哋有冇腦、手、眼不協調,有問題,就可及早求醫,好過大個咗先發現重難醫!」
她們所說的智能遊戲,是運用家中簡單工具,看出學前幼兒有沒有前庭障礙,遊戲不止啟發,還具治療作用!
記者:梁佩芬 攝影:陳盛臣
多元智能遊戲除可測試小孩有沒有前庭障礙外,更是一種直接和有效的發展多元智能的方法,尤其對學前幼兒特別重要,因每人都具備一種甚至智能,不妨利用家中環境一起玩,相得益彰。
前庭是內耳的一個平衡器官,不止掌管身體平衡,還負責接收從肌肉、視覺和聽力等接受器傳來的神經訊息,整理後再送回原處。註冊社工李碧琦說,近幾年,香港小學生陸續發現有「前庭障礙」問題,即視覺學習上困難,尤其在閱讀抄寫時常漏行跳字、左右顛倒,如把「媽」寫成「馬女」、「東西」念成「西東」。雖此病常見於小學生中,其實是一直潛在身體中,不過幼稚園時,少接觸一大篇文字及書寫較少,難發現這病,一入小學問題立現。通常家長以為小孩蠢,更強迫其不斷溫習,這錯誤方法令小孩更不喜歡讀書,嚴重影響人格發展、與人溝通能力及失去做事信心。
一.毛巾船
智能:個人內省、視覺空間及身體運動。
工具:大毛巾一條、皮球一個、垃圾桶或紙箱一個。
玩法:
1.首先,爸媽各執一邊毛巾,左右搖晃約15次。令小孩習慣睡在毛巾上的感覺。
2.之後,在第7、8下時,叫小孩拋皮球入箱,距離要視年齡大小而定,由1至3呎,由短距離做起。
3.又可將毛巾變成一度橋,令小孩跨過。注意高度要適中,不要拉緊兩邊,免得跨不過時向前直仆。
功用:
1.左右搖晃,增強左右腦發展,提供前庭刺激。
2.如拋波次次不準的話,可能是視覺空間有障礙,造成日後寫字及看書有倒轉字型的情況,如分不清p及q。
3.跨過小橋時,除可訓練肌肉力量,可從中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如怎樣過、跌倒怎麼辦!
二.穿膠袋
智能:語文運用、人際溝通、視覺空間及身體運動。
工具:透明膠袋、顏色筆。
玩法:
1.孩子及爸媽各有兩支不同顏色筆,由爸媽起題目,在10分鐘內,完成一幅圖。
2.過程中,孩子需向爸媽要求交換顏色筆,運用幻想及創作完成作品。
3.畫完後,孩子及爸媽也要講畫了甚麼,是否與題目相配合!
4.之後,畫完的膠袋不可丟。
5.首先小孩躺在地上,舉高一隻手,爸媽將膠袋打開,從天而降到小孩手上。
6.接着,可兩隻手穿兩個膠袋,一個膠袋兩隻手一起穿,甚至用腳也可。
功用:
1.在交換顏色筆中,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如禮貌;若被人拒絕,該如何招架。
2.敍述圖畫時,利用語言及文字,表達自己的意見。
3.玩穿膠袋可練習小孩的視覺及手腳的協調、空間的距離感等。如發現小孩多次也不成功,可隔天再練習,慢慢熟習距離的感覺。勿一次不成功就話有病要看醫生。
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Howard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對注重IQ的時代來說(現在還是!),是個大挑戰。他覺得,家長及老師非常注重考試,利用紙筆在短短數小時內,只考語文和數理能力,但絕不能表達出我們在不同環境下的潛能所在。他研究過天才、普通人甚至弱能者的大腦結構後,發現不同的腦部機能連繫着不同類型的智慧和天分,不但是IQ,更有語言、運動、交際、音樂等天分。
多元智能包括:
語言運用、數學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旋律、人際溝通、個人內省及大自然觀察能力。
看了以上簡單遊戲,會否心思思又設計一些有個人特色的小玩意呢?如有興趣,不如與小孩一起設計遊戲參加比賽。
親子遊戲設計公開比賽
主辦機構:香港小童群益會幼兒園服務
對象:任何人士
形式:自行創作親子遊戲
目的:加強社會人士對培育幼兒創造力的關注
截止日期:30/4
查詢:25279121內線227
參加辦法:於小童群益會總部或幼兒園索取表格,將設計遊戲詳情寫下交回收件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