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為何艱難,原因之一至少是,改革這盤棋沒有一個統一的步驟,今天一個樣,明天可能又是另一個樣。上上下下都無所適從,都不知道腳向哪方面邁。這就像一個喝多了酒的人走在大街上,步子又急又碎,但左搖右晃,趔趔趄趄,讓人看得提心吊膽。
你說江澤民這個人是保守派吧,他一會兒一個「三個代表」,一會兒一個「歡迎資本家入黨」,表現得像是一個戈爾巴喬夫;你說他還算開明吧,他忽然又一身軍裝,大談甚麼鬼都不懂的「延安精神」,也許你可以恭維他左右逢源,但是也說不定他根本就是沒頭蒼蠅——左右不分。
中國加入WTO,看起來是準備動真格的,向世界開放了:中國制訂了新的外國投資法,擴大外商對製造業的投入,可是與此同時,這種開放又有其極為封閉的一面:嚴禁包括台資在內的外資,有投資大陸媒體的可能性,進入印刷行業都不可以,因為恐怕與媒體有關。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廣東省代表團三十六位代表聯名提案,建議當局為了適應入世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撤除深圳經濟特區的管理線。人們覺得,廣東不愧是觀念開放的領頭羊。然而第二天,廣東省長盧瑞華就表示,這根本不可能。
自從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多年中,我們見慣了太多的左右搖擺,政策反覆。不要說不同的領導人有不同的決策,就是同一個領導人也變來變去,如果我們揣測一下他們的心理的話,不難發現,他們對於中國到底走向哪裏,根本就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如果現在我們問:「中國共產黨對於二十年後的中國有甚麼預測?」除了假話以外,不會有甚麼答案,因為中國共產黨自己恐怕也真的不知道。
中國的改革艱難就艱難在這裏:它有時候走一步退一步,有時候走一步退兩步,有時候走兩步退一步。一個人這樣走路,能走得好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