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政務官罕有齊集聽說明<br>部長制今出爐權力大轉移

500政務官罕有齊集聽說明
部長制今出爐權力大轉移

行政長官董建華今日將向立法會公布醞釀多時的高官問責制(俗稱部長制)方案,正式拉開香港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據悉,這次改革將涵蓋政府架構、財政安排及各部門權力轉移等多方面,消息人士形容,部長制實施後,政府權力中心將由公務員體制轉至行政會議,令行會成為有實權的「董內閣」。
董建華今午向立法會提交介紹部長制的文件,並會接受議員提問,預料約為四十五分鐘。有關人士形容文件「成本書咁厚」,內容包括問責制方案、行政會議的轉變、向立法會申請的四千三百萬撥款金額,以及將提交立法會審議有關落實部長制的決議案內容。消息人士指出,由於決議案涉及數以百計的法例改變,以及將權力由局長轉移到問責官員,當局將所有牽涉的法例一併載於附錄,結果加強了文件的「分量」!

宣傳攻勢鋪天蓋地
而為顯示連任後施政會出現重大改革,港府將鋪天蓋地式推介部長制,先是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約見部門首長,繼而五百名政務官罕有地齊集政府總部,由曾蔭權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向他們簡介部長制;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及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並分頭約見各國駐港領事、學者、公務員工會領袖等(見表)。規模之巨,儼如另一次小型特首施政報告,而改革的幅度也大大超越回歸以來的公務員改革、教育改革。
據了解,特首在立法會上將重申部長制不涉及政府擴張權力,也沒改動基本法規定的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部長制只是內部權力的重新分配,改善效率,加上不涉額外開支,當局認為立法會議員無理由阻延或反對部長制。
不過,有學者批評港府經過兩年籌劃的「董式部長制」仍有多項尚待解決的問題。有政界人士分析,部長制將架空政務司司長,以往由他主持的政策小組會議,日後將過檔至行政會議,對公務員現有制度造成重大衝擊。

形成司長部長矛盾
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指出,目前政務司司長作為十八萬公務員之首,理論上主掌公務員事務及政制事務最理想,但日後政務司沒有具體政策主管,加上部長直接向特首負責,在此制度上會形成司長與部長的矛盾。他強調,雖說政務司和財政司都被虛位化,但政務司司長「大鑊啲」,因為法例上仍授權財政司司長主掌財經事務,以及財政預算案,但政務司司長一直享有的內政大權,並非源於體制,而是港英殖民時代布政司的傳統,故若無政策主管便被完全削權。
另一方面,曾競逐首屆特首的吳光正昨發表聲明,強調部長制不會令行政長官獨攬大權,他指特首絕對有權在社會揀選有能之士出任部長。
記者:王惠芳、莫劍弦、許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