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董建華推行部長制後,行政會議亦會出現相應轉變。消息人士透露,日後行會將擁有更大的制訂政策權力,現時由政府負責醞釀及制訂政策的工作,將會交由日後行政會議內的政策小組負責,行會成員亦會更主動出擊,在政策尚在醞釀階段公開諮詢公眾意見,爭取及吸納民意支持。
根據基本法五十四條規定,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但從來沒有具體條文講清楚行政會議運作及行會權力。消息人士透露,特首推行部長制後,三司及十一問責局長全部進入行政會議,佔行會成員過半數,行會已經轉化為有實權的「董內閣」,所以日後會清楚界定行政會議運作模式及權力範疇。
其中一項重大的轉變,就是現時政府醞釀政策,是由政務司司長轄下的政策小組負責制訂,而到已經差不多完全成熟,才會交由行政會議討論,並且公開諮詢公眾意見,但到這個階段更改變就會十分困難。
推行部長制之後,將會改變以往一貫制訂政府政策的模式。日後醞釀及制訂政策權力將會交由行政會議內的不同小組負責,有關小組會包括負責的部長在內,令到行政會議擁有實際內閣權力,此外,政府日後亦不會再等政策成熟才公開,會在醞釀階段就公開諮詢社會各界人士及公眾意見,務求可以將社會訴求加入政策內,可以更有效反映市民大眾要求,亦令到政府將有關政策提交立法會時,更易爭取民意。
嶺南大學政治及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彭廣承認,推行部長制後制訂政策權力由政府轉移到行政會議,在形式上無疑是一個重大改變,但由於落實部長制之後,行政會議與政府部長將會是同一班人,將政策制訂權轉到行會變得順理成章,亦可消除行會及政府政策局長歷久以來不協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