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香港,等於兩岸三地,也等於經濟學家近年不斷搖旗吶喊的「大中華經濟圈」,這種關係不但是同根生的,更是經濟掛帥的。眺望這種前景,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和台灣升學,漸次形成一種潮流,雖然還不是浩浩蕩蕩的。
根據暨南大學香港辦事處以及和北京教育部向有交流的香島專科學校提供的資料,二○○一年約有八百名香港學生報考暨大和華僑大學,共有三百九十五人報考內地普通高等學校聯招。另據為台灣的大學在香港辦聯招的珠海書院資料,同年共有九百一十四名港澳學生通過台灣大學海外聯招報考當地大學,其中五百四十五人獲取錄,成功率近六成。
相對外國,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和台灣升學也許競爭沒那麼大,因為兩岸當局都劃有一定學額給予香港學生。珠海書院的台灣大學聯招報名處秘書蔡煜生還說,在台灣念書能學好「國語」(即內地的普通話),費用不多,生活水平高,是個不錯的選擇。
台灣念書環境不錯,一名從台灣政治大學畢業的港生也有同感,他說:「台灣比香港面積大三十六倍,念書環境肯定比香港好。」但假如一切重新開始,他會選擇到內地念書。原因?「現在內地機會多,到內地念書有前途,可建立人脈關係」。這種想法愈來愈普遍。
香島專科學校副校長羅永祥就說,「隨着內地不斷發展,會有愈來愈多香港學生返內地念書」,「現時到內地報讀研究課程的香港學生明顯比學士課程多,相信就是這些學生比較成熟,…將眼光放在內地市場」。
暨大商業英語系畢業生李建紅走先了幾步。九五年預科考試後,她和爸爸商量後決定報讀暨大,因為她爸爸相信回歸後的香港終會承認內地學位。說到內地念書好處,她如數家珍:「學費僅七千多元、住宿費二千多元,比在香港修讀一個高級文憑課程還便宜」;「中國籍或外籍講師水準都不比香港差,內地同學都很勤力和十分聰明」;「我的普通話更了得」。
李建紅還說,在內地念書,大前提是「死讀書」,如考試範圍是一至二十章,熟讀了,就一定懂得作答。孰好孰壞,那是教育博士論文題目,但如她說內地大學頭兩年要學生上早操,香港學生可能不習慣,她就覺得很健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