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叫《每日鏡報》或《鏡報》,這份英國老牌小報的變革都是為了求生,而這一次更反映了英國社會的變化──藍領人口少了。
《每日鏡報》長期以來是藍領工人的喉舌,親工黨立場甚為明顯,所以直至五十年代,銷量高踞英國報章首位。英國報業有一個比喻說,《每日鏡報》是給「自認是統治英國的人看的」。六十年代,《每日鏡報》主席金格發動輿論就差點把首相威爾遜趕下台,影響力可見一斑。但時代巨輪不停滾動,雖然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今天在藍領以外,英國人口中更有教育知識水平愈來愈高的白領和專業人士,如今連工黨也要走「中間路線」,《鏡報》繼續「工人先行」,只是自絕於廣大的讀者群。更何況,《鏡報》銷量已不復當年勇。
英國小報近年競爭激烈,《鏡報》銷量落後對手,加上其讀者年齡漸長(超過六成年過半百,僅三成一是三十四歲以下),不可不看市場掌舵了。
《鏡報》早前因大幅報道九一一事件而令銷路急升,相反繼續賣軟性新聞的對手卻銷路下跌了,內裏的涵意,《每日鏡報》總編輯摩根說是給了他們「改革的機會」。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