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熱心讀者打電話給筆者,說筆者不應該推崇「投資」郵票,因為他以前是知名郵票炒家,眼看郵市由平淡至熾熱,再由熾熱轉為冷淡的郵市升跌。他說在96、97之時,炒郵票賺大錢的人又有多少能保存實力至現在?套用這位讀者的口脗,炒郵票最後要「跳樓」的人很多,能賺到錢的人很少很少。
首先筆者不是鼓勵「炒」郵票,「炒」郵票有投機意味,只着眼於短線回報。舉凡投機便要承擔風險,投資結果不是賺錢便是虧蝕。
那位熱心讀者亦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在近年炒賣中國新郵,買賣100套都未必有一套賺錢。筆者亦知道近年中國發行新郵票的數量十分龐大,根本沒有炒賣價值,所以筆者近5年之內都沒有大手買入郵票,反而買入一套半套作為欣賞用途,因為不是所有郵票都適合投資。這種情況與股市一樣,香港上市的公司有700-800間左右,能夠為投資者賺錢的又有多少?真正能夠長線投資的公司又有多少?可能大部分公司都只能作短線投資或投機,有些公司甚至連投機也不適宜。
此外,那位讀者又提出假郵票的問題。其實任何一種有價值的物品都可能出現假貨,例如假手表、假手袋、假金飾、假股票等,在投資時只要小心些,有懷疑時就不買不賣便是了。畢竟郵票是另類投資之一,不應該把全副身家放在它身上,如果只是小量投資,始終集郵是有其趣味的。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