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億改形象 報頭紅變黑 名字加「每日」<br>鏡報告別小報路線

花2億改形象 報頭紅變黑 名字加「每日」
鏡報告別小報路線

報章因應市場需求改變風格,似乎已是大勢所趨。繼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後,英國有近百年歷史的《鏡報》(TheMirror)周二開始大革新,斥資二千萬英鎊(約二億二千四百萬港元)改變形象,不再使用紅色報頭,力求由老牌小報搖身變為一份嚴肅報章。

與其說是轉「新形象」,更正確地說應是「回復舊貌」。首先,《鏡報》這個名稱會棄用,改回該報九七年以前的舊名字《每日鏡報》(DailyMirror)。

認低估讀者 輸給《太陽報》
另一「舊貌」,是恢復備受重視、於六七年刪掉的Cassandra專欄。該專欄在五六年曾惹上誹謗官非,當時美國鋼琴家利貝拉斯(WalterLiberace)指專欄文章含沙射影,暗示他是同性戀,他至死也否認。
這宗誹謗官司最後以《每日鏡報》賠償八千英鎊(約九萬港元)告終,但最後事實證明利貝拉斯確是同性戀者。
《每日鏡報》總編輯摩根(PiersMorgan)表示:「我們長期以來都低估了我們的讀者。」他宣稱,該報跟英國現時最暢銷小報《太陽報》多年的競爭已告終,現在他甚至連走中產路線的《郵報》及《快報》都不想視為競爭對象。

吸引新一代 嚴肅但不高檔
他表示,新版面旨在吸引年輕讀者之餘,還要脫離一如《太陽報》及《明星報》的「低檔及庸俗」風格。
不過,他強調《每日鏡報》並非刻意要走高檔次,說:「新改變是為了要做一份嚴肅的報章,報道嚴肅的時事、嚴肅的體育新聞,以及嚴肅的小道消息。」
在「鏡報——重新思索」(TheMirror-ThinkAgain)的口號下,《每日鏡報》希望在各個層面都予人新鮮及具創意的感覺,並已邀得多位著名記者及評論員加盟。

救亡改報格 舵手自打嘴巴
扭轉報章銷量持續下滑,是摩根的當前急務。《鏡報》在改革前每日平均銷量只得約二百一十萬份,較去年下跌了百分之一點七四。
摩根雖然力倡今次改革,但九七年將《每日鏡報》改成《鏡報》的,也正是他。他當年在《衞報》撰文批評《鏡報》的前職員,又指Cassandra專欄沉悶。
五年後的今日,他卻指回巢的《鏡報》前記者皮爾格(JohnPilger)是「非凡的記者」,又指Cassandra專欄代表了《鏡報》數十年來的精神——勇於接受挑戰、銳利、有趣而傲慢。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