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討會上,有年輕人問葛蘭,為甚麼她當年演的香港片說普通話呢?這問題反映了顯著的代溝,令葛蘭有點詫異,答幾句便交由主持羅卡解釋一番。
老影迷不會這樣問,因為熟知以前國語片(和國語時代曲)在香港很鼎盛,製作規模和明星光采都強過粵語片,大公司如長城、鳳凰、國泰(電懋)、邵氏而至早期嘉禾,都拍國語片為主。國語片不但在本地賣座,外埠市場亦大過粵語片,尤其在台灣。
到六十年代末期,舊粵語影壇死亡,就因為受無綫電視及國語片雙重打擊。因此李小龍從美國回來主演香港武打片,是國語製作,並非粵語片。
但一九七二年形勢突變,楚原為邵氏執導粵語街坊喜劇《七十二家房客》打破票房紀錄,此後港片不再講國語,全面粵語化。
現在不單新世代不知道香港娛樂圈曾有國語雄霸時代,中位年齡(三十六歲)的香港市民,童年時國語片亦消失了,他們成長於港式新粵語文化黃金階段,看電視粵語節目及粵語舊片長大,不大認識曾經很紅的國語片明星。
四十歲以上市民就清楚香港早已流行二文三語,國語的聲價曾經高過粵語。妙在三十年後,港人驚覺普通話市場大,那就正好重新看看香港舊國語片的星光熠熠,順便學學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