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數與顧問勢分家

核數與顧問勢分家

由安然倒閉事件所引發的餘波,至今仍然未了。企業業績存在「水分」的陰影,打擊了投資者對整個會計制度的信心,除了直接捲入事件的安達信(AuthurAnderson)正面臨瓦解外,會計行業內的其餘四大行亦因此事而要面對業績倒退的風險,原因是不少大企業正趕在執法者採取行動前,主動把核數和顧問劃清界線,以盡快挽回市場的信心。
和路迪士尼正是其中一家率先決定把核數與顧問分家的大企業,在2月的股東年會前,公司高層已作出了此項決定,以回應現時仍然佔據不少報章頭版的安然事件。事實上,公司股東去秋已聯手向公司遞交決議,要求公司停止向費用高昂的羅兵咸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提供顧問合約。而在政府採取行動前,追隨迪士尼做法,重新評估與核數師關係的企業料將陸續有來,已採取實際行動的,據知已不少於22家。過去數周,已公布對核數師實施新限制的藍籌公司便有Bristol-MyersSquibb及蘋果電腦(AppleComputerInc.)。
五大會計師事務所過往控制了整個顧問市場業務的20%左右,每年在此方面的收入,估計高達230億美元。今次事件不但影響它們一貫的資訊科技顧問業務,其他層面由策略管理顧問、收購合併建議,甚至獵頭等業務,均受到打擊。
據統計,每年約有40億至50億美元的顧問合約由存在利益衝突的核數師兼理,數以千計的公司將會另覓新顧問,以免招人口實。
但正如證交委員會主席碧斯(HarveyL.Pitt)所指,強迫核數與顧問事務分家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沒有了顧問合約,核數師再不會為公司出主意,公司亦未必能察覺問題,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因此,他認為不應該硬性規定核數與顧問分家,反而應該按個別情況作出考慮。譬如部分公司會希望保留核數師的稅務顧問身分,藉着他們對公司帳目的深刻了解來作出最合乎公司利益的報稅建議。

一刀切非善策
核數與顧問業務分家,只是走回頭路。在80年代,顧問工作大多由獨立顧問公司提供,較有名的顧問公司是麥堅時(Mckinsey&Co.)及波士頓(BostonConsultingGroupInc.)。但踏入90年代開始,顧問不再只是找出問題,而要主動提供解決方法,對公司帳目有深刻了解的核數師在此方面自然擁有極大的競爭優勢,故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得以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成長。經過安然事件,形勢又有所改變,其他顧問標榜「獨立性」,把五大比了下去,譬如提供科技服務的EDS,過去只有30%的潛在客戶會考慮採用其顧問服務,比率近日已冒升至接近8成,生意額直迫5大。
安達信自安然事件後,已失去了逾2億美元的顧問合約,而迪士尼把核數與顧問分家的決定,亦令羅兵咸永道損失不菲。根據資料,羅兵咸永道去年自迪士尼賺取的4300萬美元中,核數收入所佔只是870萬美元,可見失去顧問合約對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影響之大。
無論如何,核數與顧問分家已是大勢所趨,面對收入急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看來有迫切需要透過節流以度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