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周發生的兩宗事,兩者皆與香港的生產力促進局有關。筆者上周收到一封生產力促進局發出的電子宣傳郵件,題為「為中國入世做好預備?」驟看似是該局為協助香港公司打入中國市場所作的服務介紹,細讀才知是以該局名義,介紹由三數家著名科技機構所籌辦的產品宣傳研討會,文中唯一與入世有關的一句,是--「為閣下中港辦公室作更佳的聯繫」!
筆者不禁要問:究竟該局的使命是支援香港企業,還是選擇性地協助商營機構推廣產品呢?假如我只是一名中小型企業的老闆,產力局會否願意同樣地為我的產品作宣傳推廣呢?該局選擇合作對象的條件是甚麼呢?
另一件事──報載政府會按照所委託顧問公司的建議,削減生產力促進局部分職能。據悉,產力局的商營部門將會分拆,避免再被批評為「與民爭利」。
多年來,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中小型企業早已結下不少樑子。這個政府資助機構與中小企互相競爭政府合約,且產力局所做的絕非市場未有能力生產的產品,而是推出業界早已出現的產品,更被指以低價搶合約等,多年來批評之聲不絕於耳。
而且,其屬下機構的「生產力」也成疑問。早前獲政府額外資助8000萬元所成立的通訊科技中心,最終連年虧損,後以二三千萬元出售予外商,政府的資助結果盡入產力局高層的口袋中。大家只要翻開歷史,不難找到這個老牌資助機構的「成績」如何。
筆者三番四次論及香港的工業或科技支援政策,整體而言可以說是政府資源未能有效善用。過往的工業科技中心、科學園、工業邨、產力局,以致近期的數碼港和應用科技研究院等,上述機構雖然各有不同名目,但功能重叠,綜觀而言是架床叠屋,顯見政府欠缺全盤的統籌方向。
近年,政府似有意撥亂反正,重訂工業和科技支援政策。包括合併工業科技中心、科學園和工業邨;委任資深科技界人士,擔任科學園和應用科技研究院的掌舵人;重組生產力促進局;與電盈合作數碼港等。政府並會推出高官問責制,將來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大有機會由非現任公務員擔任,新部長有機會以商營模式制訂政府政策,預期未來的科技支援政策將有新面貌。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