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中、英雙方都致力維持以公務員為主體的政制架構,即使引入各種選舉成分、即使引入了由小圈子推選的特首,也沒有要改變這種體制的想法。
究竟高官問責制最後的定案如何,仍要待特首董建華先生在星期三公布後才能知曉;但是立法會八大政黨已表明由於建議對香港有深遠的影響,立法會將會仔細研究建議,故此未必可以在七月一日前就能通過相關的法例。我們也同意不應把七月一日視為通過建議的「死線」,因為不僅立法會有需要詳細考慮建議的內容及影響,整個社會也有必要對建議作充分的討論。
首先應該看到,高官問責制其實並不只是行政架構的局部改革,而是香港政制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它的實質影響比九七年過渡更大。只要翻看香港的政制發展以及過渡期以來的政制討論,就可以知道不管中、英雙方都致力維持以公務員為主體的政制架構,即使引入各種選舉成分、即使引入了由小圈子推選的特首,也沒有要改變這種體制的想法,這正是為甚麼當時一致的共識是九七年只是換一面旗子、一個港督而已,政制及政策都不希望有重大的變動。可現時特首構思中的高官問責制卻將會打破以公務員系統為主體的政制架構,將會把大量政治因素、政治利益引進決策過程、政策制訂過程中。這樣的大變,怎可能不仔細研究、從長計議呢?
更讓人憂慮的是,高官問責制從構思到出台都是在「黑箱」中進行,甚至局長級的公務員也沒法預聞、沒有參與,只是由特首董先生及部分親信自行勾畫。新制度隱藏的各種憲制、政制、程序、法律問題顯然都沒有經過仔細的檢視及反覆的辯論。在這樣的情況下,立法會若還只能匆匆通過建議,只會為未來的政府運作埋下大量的定時炸彈,大大破壞施政及決策過程的穩定性,甚至引發各種各樣的訴訟。
沒有政制是一成不變的,香港原本的政制架構也的確有不合時宜的僵化之處,有必要作出改革。但是這一回的高官問責制是涉及整個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是跟引入全面普選同樣根本的轉變,我們認為該像以往重要政制改革時那樣,先就建議向公眾作全面諮詢,清楚向公眾解釋新制的利弊後果,然後再由立法會立法加以確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眾了解及適應未來的重大變動。
英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柏克(EdmundBurke)對法國大革命的種種冒進變革既憂慮又痛心,在他的傳世著作”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inFrance”中便說:「審慎無疑是一種美德,而在政治上更是首要的美德。」(Prudenceinallthingavirtue,inpoliticsthefirstofvirtues)。我們認為,在推動像高官問責制這樣的大變時,審慎(prudence)更是必不可少的態度。
﹙圖﹚立法會必須細加審議問責制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