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不如問米 - 陳也

問責不如問米 - 陳也

部長問責制,部長上頭有司長,司長頂頭有大老細,大老細後面,還有坐鎮中南海的大家長,大家長又有先烈元老撐場,後台分門劃派。總之一句講晒,部長係三文治中間那一片青瓜,食之無味,一啖咬落去,味如嚼襪,係咁多。
我不反對部長,不過對「問責」這個字眼有意見。問責似懶人縮寫,又像日文繙譯。問責不合時宜,因為部長向來卸責叻過問責。既然名堂跟實質功能不符,不如改行另一制,例如:
部長問米制。十一個部長齊齊圍住圓桌,摸住龜殼,翻晒白眼開會,顯示團結新氣象。眾所周知,老董迷信風水,助選團投其所好,捐款也講好意頭;像方逸華小姐捐獻33,333.30元正。老董帶頭,十一個部長有事無事都誠心上香,打通鬼眼,向地獄冥府的民意取經,集鬼神無邊法力,祈求治港出神入化。出亂子時,賴閻羅王,讓牛鬼蛇神孭鑊好了。問米一定得米。
部長問價制。政府鬧窮,赤字纍纍,所以部長要時時問價,做個精明決策人。格價最叻是鄭裕玲,慳家之冠則是小甜甜,部長搵晒師奶做,特區想窮都幾難。
部長問候制。民心怨躁,部長遭市民問候的機會頗多,部長怎麼回應,是政治藝術。最好用藝術修辭學,抽象地回敬後現代問候語。官民朝晚互相問候,時時提起娘親和祖宗十八代,天天都像過母親節和清明節,假日氣氛,濃過山頂大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