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港人一窩蜂北上找尋着數消費和致富商機之際,原來也有港人北上傳播愛心。一位在香港從事福音戒毒工作二十一年的社工,九五年開始到大陸開展社會服務,對象均是遭社會唾棄的吸毒者、囚犯子女,甚至愛滋病人。他表示,只要有善長肯出錢,他就會到中國任何角落服務。這位確信人世間仍有美善的教徒,還自言見過真正為民請命的共產黨員。 北上雜誌組
四十八歲的林希聖,形容自己是那種不能停下來的人。他給人的印象是「靈巧像蛇,純良如鴿」,有香港人一貫善於變通的本領,但又不失對人生美善的執着。
林希聖原是一名室內設計師,有見於當年本港的吸毒者得不到社會的幫助,基於信仰上的感召,八一年他毅然辭去工作,全職投入福音戒毒,一做就做了二十一年。年前他已移居美國,並獲得居留權,但心繫香港的吸毒者,又返港繼續其福音戒毒工作。
九五年林希聖獲香港國際更新事工(戒毒)發展中心邀請,出任內地工作的統籌幹事。他的第一擊就是在增城開設戒毒服務中心,是這方面的拓荒者。帶着教會組織這個敏感標籤,在內地推行社會服務比其他本港組織更困難。
開始時內地官員總擔心他們「服務為名,傳教為實」。為解決這個問題,林希聖說,靠的是「誠信」。
「我記得九六年當時的中國民政部長嚴明復(現已退休),特地來增城了解我們的工作。見面時,他問我會不會傳教,我很清楚告訴他,我們只是做社會服務。不過,我也清楚地表明,我們是基督徒。」
林希聖當時還解釋,基督徒關心自己的國家,跟內地宗教政策所說的「要愛國愛教」沒有牴觸,因而取得嚴明復的信任。
不過,大陸規定戒毒工作必須由公安及醫療機構負責,私人和社會團體不能直接參與,故他惟有「腦筋急轉彎」,選擇做推動預防戒毒者再次吸毒的教育工作,因為中國官方統計,九成的吸毒者接受強制戒毒後會再沉淪毒海。
九八年,林希聖在朋友介紹下來到福州,由最初的戒毒工作,進而發展孤兒照顧服務,用十萬元購置一間爛屋籌建孤兒院。其間得到福州司法廳一位姓項的主任大力幫忙,在他建議下,林希聖把這所孤兒院改為專門收容因父母入獄而乏人照顧的兒童,命名為「善恩園」。
在司法廳的推動下,福州監獄派人四出打探囚犯子女的下落,將這些無依無靠、更因為父母犯法而遭親人歧視的兒童帶到善恩園,至今已有至少三、四十名這樣的兒童得到照顧。
林希聖坦言,若非那位司法廳主任幫助,恐難成事。「我真的覺得他發揮了共產主義人道精神!我不能抹煞大陸的官僚問題嚴重,……不過,若我們與他們合作時能不斷釋出善意,對方最初可能是被迫交差,但最後也會漸漸受到感染,變得積極。」林希聖總看到人性善美的一面。
林希聖形容自己所做的,是替內地福利事業「引資金、引技術、引觀念」的中間人。他現時至少是兩個香港慈善基金會的董事和多個福利組織的內地事工統籌幹事,還有多個團體找他開展大陸的社會服務工作,他儼然成了這方面的專家。
林希聖下一個向難度挑戰的工作目標,是開設療養農場,以收容被大陸社會歧視、唾棄的愛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