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永堅報道】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學術界合作,在郊野進行「唔單止種樹咁簡單」的種樹計劃,大量種植本地原生品種樹苗,創造不同種類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然後從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引入已在港絕迹的中、小型哺乳類動物,如赤狐、華南兔、毛耳飛鼠及雀鳥白鴴等,令本港郊野重現活潑的生機。
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侯智恒博士向記者表示,抗戰時期本港因燃料不足,不少樹木被砍伐,因此不少哺乳類動物都無家可歸,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
漁護署正與港大、嘉道理農場首次合作,進行一個名為「原生最美」研究計劃,在數年前開始在全港約七十個山頭種植本地品種樹木;漁護署前日到香港仔郊野公園中峽道種植十多種本地品種樹苗,如韓氏蒲桃、石筆木、吊鐘、鴨腳木及五月花等,共約一萬二千棵。
侯智恒續說,待新種植的樹林及生態環境成熟,便進一步由內地及東南亞國家,引入數十年前在香港生活,但現已絕迹的哺乳類動物,包括赤狐、華南兔、毛耳飛鼠及白鴴等放生在樹林生活。
漁護署高級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楊家明表示,計劃「唔單止種樹咁簡單」,最重要是整個生態環境能保持平衡,讓更多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繁殖發展。他說:「過去政府種樹嘅政策,往往以快為主,大量種同一品種,唔理平衡,所以往往樹木多、動物種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