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為推行高官問責制(俗稱部長制),準備向立法會申請四千三百萬元的撥款,以支付十一位新局長的額外開支。另外,政府權威人士消息指出,希望加入更多外界人士,共同推動特首的新思維。
不過,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一職,則只可由公務員出身的人士擔任,以確保公務員的優良傳統,有關建議已知會北京。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梁籌庭昨表明,不會接受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轉為問責局長。
據了解,新問責制將包括原來的三司及十一位政策局長(見表),他們之間不再存在從屬關係,全部向特首負責。問責局長的年薪為三百七十萬元,與目前的局長薪酬連福利相若。
消息人士解釋,因新局長要負上個人責任,因此不可能再像目前分別向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或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負責,他們只向特首負責,變成兩層架構,局長之下則有相等於D8級的常務秘書長,負責執行政策。
將來亦再沒有「十八萬公務員之首」的稱號。一直以來,政府傾向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不是問責官員,以減少公僕政治化,不過,最後還是修訂規定此職必須由前公務員出任,仍須問責。而為了減低公僕疑慮,特首下周三向立法會交代新架構時,會提出一些適當措施。
將來的新局長會有一個基本的班子,包括助理、新聞秘書、秘書及司機(圖)。部長可從公務員體系中找人,或「直接從外面帶來」。
當局是希望可以有多些外界人士加入政府當部長,以衝擊被形容為僵化的公務員制度。而由於新局長的薪酬與目前局長差不多,又要面對下台危機,消息人士承認吸引力不大,但仍有不少公僕願意出任。
至於最敏感的「下台」問題,政府消息人士則認為,在新機制內個人要負責,故此必定會在情況惡化前化險為夷,「若要立法會彈劾,就好失敗!」而為了應議員要求,當局認為可考慮在中央政府宣布任命後第一時間到立法會交流意見。
至於行會的組成,消息人士表示,特首只決定了所有的司長及局長會入行會,其他安排仍未拍板。
當局有信心立法會於七月一日前通過撥款申請及有關決議案,令新局長可以獲得法律上的權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