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絕處逢生 - 李怡

李怡專欄:絕處逢生 - 李怡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韓國受到最嚴重創傷,許多企業倒閉,或以極為低廉的價錢出售(據說大韓航空的資產只值三億美元,兩架飛機都不止此數)。韓國經濟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當時,你會想到兩、三年後,韓國經濟猛然崛起,在亞洲以至世界,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韓流嗎?韓國手機、韓國汽車、韓國音響、韓國化妝品,還有那新興的韓劇、韓國電影、韓國歌星明星……。以至在香港學韓語也成了一時風尚,漸漸壓倒學日語也。
全球經濟低迷,但韓國股市壯旺,去年一年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七。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統計,至三月二十八日為止,全部近三百隻強積金基金中,許多股票基金都是負回報,獨是韓國基金三個月上漲百分之二四點三四;若以一年計,累積升幅高達百分之六七點三五。
韓國經濟何以能絕處逢生,在短短幾年內,不止跑贏其他三小龍,還跑贏日本,甚至歐美?
筆者對韓國沒有深入研究,但大致上知道它過去經濟的最大問題,一是極為嚴重的官商勾結,大企業可向銀行以低息借貸,借來的錢以高息轉借給風險較高的國家,如印尼,因此,印尼經濟一垮,貨幣貶值,韓國大企業即受重創;二是韓國人民族性強,經濟上屬於半封閉狀態,其他國家的工業產品以至文化產品,要進入韓國市場都極困難,如日本汽車、日本電影甚至HelloKitty產品都被拒進入韓國市場;第三是韓國工會勢力很強,企業無權解僱工人,工人動輒罷工,也阻礙了經濟發展。
亞洲金融風暴後,國際貨幣基金給韓國安排了五百五十億美元的挽救方案,條件是要韓國開放經濟,讓外資進入韓國市場,購買韓國的企業與銀行。外資進入的條件則是要韓國政府抑制工會力量,並斬斷官商勾結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當時一個在香港的韓國人對筆者說,「即使不情願也要接受這些條件,現實好比向人乞討,即使冷飯也要吃。」

大力打擊官商勾結
長期處於反對派地位的金大中當了總統,他二話不說接受所有條件。他大力打擊官商勾結,銳意改革金融架構,並開放市場,引入競爭,而競爭的結果則證明韓國人並非弱者,於是湧起韓流,勢不可當。更因金大中出身下層,壓抑工人罷工、容許企業有解僱權,反而更有正當性,更能說服工人。於是近年工人與資方議價的事日見減少。
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由資本家出身的人來管治好呢,還是由下層出身的人管治更好?韓國似乎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