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係路邊小花,都要盛放到最靚,唔可以示弱,就算係一朵大玫瑰,都唔可以取代小花;我哋亦要將自己發揮到盡,因為世界係乜嘢都要嘅。」六十二歲的雕塑家唐景森,小時候患骨癆,令他個子矮小、體力差,但卻一直快樂成長。他身高約四呎,雙手創造的雕塑可達六、七呎高,在大木頭堆裏,尋找及塑出自己的生命姿釆。
唐景森早前出席港大美術博物館詩畫、雕塑展覽開幕禮時,鼻孔還插着一條長長的氧氣小膠喉,兩手扶着枴杖,微笑着招呼專程到來祝賀他的朋友。他的創作《果》及《背》被香港藝術館收為館藏;另一件高七呎、以春芽為主題的石雕,正豎立在九龍公園;文化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及台北國立美術館都有他的作品。
「大件嘅作品夠氣派,我嘅性格喜歡有氣魄嘅嘢,唔係因為自己身體細小所以做咁大,我個人鍾意大刀闊斧,細件嘅,我可能冇能力做到。」他接受訪問時說。
四呎高的雕塑家如何應付數百磅的大木頭?「墊塊厚發泡膠喺木頭下面,我都可以推得郁,雕鑿時重唔會傳聲俾人投訴;又或者用張氈包起木頭,就可以拉嚟拉去,有乜咁難?」
唐景森小時候住在中環德己立街,與父母及合共六兄弟姊妹居於舊唐樓。出生後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生活相當貧乏,他於五、六歲時患上骨癆,即肺癆菌入骨,胸骨因肺癆菌侵蝕出現摺叠,影響肺功能及體形發展,變得較矮小及佝僂,而且不可以過於操勞,但他沒有屈服。「我冇因為咁而唔開心,好似蝴蝶過唔到冬、毛蟲冇手,唔通佢哋就要唔開心?」
唐景森七十年代開始從事雕塑創作,尤其喜歡木雕,覺得「親切啲、有生命力。」他不時到船廠搜集大木頭,約八年前以八千元在油塘一間船廠買了一塊十二呎長的大柚木,斬開兩節後,每節依然有數百磅重,一節已雕成巨大人體木雕《動》,另部分用於作品《鰭》;還有一節至今仍丟在視覺藝術中心。
「無論我嘅作品放喺邊,我都唔會覺得慚愧,乜嘢叫世界水準先?沙漠種嘅自然就係仙人掌,點可以同玫瑰比。」他的雕塑創作,曾在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展出。他認為「藝術嘅作用係將人嘅思想提高。」
自小他已明白當藝術家可能要捱餓,長大後曾加入政府,先後任職漁農處及新聞處,至九五年退休,加上太太曾當教師,物質上本應富足。「佢喜歡畫畫,我喜歡雕塑,兩份薪水兩個人用本來好好,但係我哋啲錢都花晒喺買用具、物料上,所以好窮,不過,喺精神上好富有。」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