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環保樓或變地產商花招

推動環保樓或變地產商花招

城市觀察組主席 黃華生

近年來「環保」成為時尚,「環保綠化」成為政府極力倡議引進樓宇的一大環節,但「環保樓宇」是如何定義,香港在這方面會如何發展,是值得討論的焦點問題。
何謂「環保樓」?
「環保建築」與「有環保裝置」的大廈是兩個層次不同的城市建築現象。「環保建築」是由建築設計主導,以布局及空間去配合環境,符合「天」、「地」、「人」的要求。「天」是當地地區的天氣包括年中的氣候轉變,「地」是實際的地勢環境及附近的樓宇實物,「人」是社區群眾、文化科技、生活習慣等。偏重於經濟效益,受困於法例約束,沒有科研技術,缺乏普及環保意識,都難以做到「環保建築」,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的思維創造出的物質環境。

露台料最受歡迎
「環保裝置」可以設置於一般樓宇,如商業大廈,工業廠房及住宅樓宇,甚至如「兩梯八伙則」的住宅,或者公共屋邨等。這兩年由屋宇署、地政署及規劃署向建造界提出的「聯合執業指引」,屬於鼓勵「環保裝置」,未有積極推動「環保建築」。
「露台」可能是市民最受歡迎的「環保裝置」,功能上可用作遮隔陽光及路面噪音,亦可使普遍狹窄的居室增添空間感。只可惜地政署對現有契約之土地要收取附加費用,在鬧市的露台附加費可達致每平方米七千元,再加上建造成本及發展商利潤,「露台」這環保裝置就未必為普遍市民可以享用到了。
從前在一些舊建築,設有所謂「跑馬走廊」,即是一個圍繞着住宅外牆的「露台」,可以達致工作間(晾衫地方)、露台、花槽等用途,亦同時是遮光板、隔音板等環保功能,還可以方便樓宇外牆的維修補養,應該可以作為現代樓宇的特色之一。
「非結構性預製組件外牆」,簡稱「預製外牆」,可以豁免樓面面積計算,但現有契約之土地仍然要作「補地價」。「預製外牆」在住宅樓宇適用於倒模重複製造成千篇一律的外牆,現時數以萬計的公共屋邨單位是典型例子。如果是小型地塊,或者意圖在外牆多樣變化設計,建造成本便非常高了。現有樓宇如果要作外牆翻新,本來「預製外牆」是不錯的選擇,但要作「補地價」考慮,這項目便很難被選用了。
「公共空中花園」在指引中定為每二十層樓可有一個,這條例是怎樣定出來的?是不是配合消防走火避難層?本來「空中花園」是最適合香港,一方面在高樓大廈中可增加綠化,擺脫香港「石屎森林」的形象,亦可鼓勵城市內建築物空氣流動,對毗鄰建築物及街道空氣質素有一定好處。因此,審批樓宇的「空中花園」數目和位置是要對附近環境的景觀綠化及空氣流通作考慮,而不是以容易處理或行政簡化為主旨。

改革建築物條例
「遮光板」和「隔音設備」可以改善惡劣環境的裝置,如果在設計布局上能避開「西斜」或噪音,不用浪費資源的「環保裝置」就更為有效。「截風翼」這在指引上提出的「環保裝置」,在香港很少見,樓宇能前後通風相信會更環保。
總觀政府推動「環保樓宇」,各項「裝置」皆有一定局限性,甚至有被當作地產商品花招。要真正推行「環保建築」,就要讓設計師有更大自由度去創作及擺布空間布局,徹底改革現時五十年代的建築物條例,例如採用「可銷售面積」去控制樓宇密度,會是更進取有效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