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散播負累論做法危險

官方散播負累論做法危險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研究生  謝柏齊

早前保安局副局長黃偉綸指港人排斥爭取居留權人士,並非自私和沒有人情味。並反指新移民無法在港找到工作,會依靠社會福利為生,要每一個香港市民承擔他們的生活。黃偉綸的說法是政府典型的言論:新移民/爭取居留權人士是社會的負累,對香港的經濟,並不帶來任何好處。
把人家說成為負累,畢竟是一種很方便的道理,亦毋須太多論證。最近梁錦松便成功地把公務員塑造成市民的負累,把財政赤字說成是公務員龐大的薪金開支所引起的後果。筆者無意在這裏辯爭,公務員是否應該減薪,而只是想指出社會政策的討論(例如減薪),可以參考一些客觀的機制(例如私人市場或通縮等)或歷史討論,進行辯爭,而不是把某些社群約化為社會負累,來爭取市民對政府新政的支持。
事實上,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也必須依賴其他人。政府的負累論,並不難找到數據或實例的支持。然而,這並沒有考慮到其他的事實。

忽視重要歷史事實
以居留權的討論為例,新移民?爭取居留權人士給簡單的約化為只會造成社會負累。九九年四月,保安局局長在立法會聲稱大量的新移民來港,會對香港的公屋、醫療、社會福利等開支,構成沉重的壓力。翌日,各主要報章以頭條轉載擴散政府的負累論,更有報章以港島陸沉的照片為喻,指大陸移民會弄垮香港,排斥由是而生。大量的報道和討論,把大陸移民放置在公共開支政策的框架中,進行理解,自然地大陸移民給化約為社會的消耗者,而忽視了這些移民也會為香港帶來消費和就業機會。
此外,這些討論亦忽視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實。爭取居留權人士的父母也是大陸移民,他們在七十年代尾開始,陸續移民到港,當了最危險、最沒有人願作的工作。這段歷史證明,在過去,大陸移民並不只是公共開支的消耗者,他們也有貢獻。
把某些社群約化為社會負累,是一種危險的討論方法。一方面,它把社會政策斷裂地和個別地進行討論,令到公共政策的討論難容其他想像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政府和主要的傳媒機構,容易藉此擺布民意,用以爭取市民對政府新政的支持或反對。九十年代中,政府?媒體把綜援人士塑造成社會負累,跟着九九年,爭取居留權人士也成了負累,繼下來的有受資助藝術家給藝展局說成是懶人,公務員說成是財赤禍首。每個社群也有千百個臉孔,我們何以可以以一兩個形容詞或名詞,來概括他人,來支持某項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