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大學教育商品化有利無害 - 毛孟靜

毛論如何:大學教育商品化有利無害 - 毛孟靜

香港的大學教育,肯定需要改革,那份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一出,立刻吹皺一池「死」水。其中以批評的居多,主要是批報告建議商業化,把教育變成商品化。一言蔽之,就是批本地大學教育走向資本主義。

走資有甚麼不好?特區五十年不變,重點就是維持資本主義。批評這份報告的人,許多都是來自大學堂坐擁利益的學者,他們抗議高等教育走資的同時,也就不經意地,承認了現行制度確是「大鑊飯」,正在走的,不就似社會主義路線?

比賽勝負預見
爭議焦點之一,是日後若真把大學分類,擇優撥款,會令各大學之間的競爭力差距更大,貧富更見懸殊,這種比賽的勝負預見,所以不公平。誠然,有說資本主義的「罪惡」,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但資本社會同時信奉的,是多勞多得,能者居之,不然也不會有這許白手興家,怎樣賺第一桶金的故事。
錢作怪?當然。這間大學多收撥款,就會生出壓力,要搞好表現,以謝天下;那間大學少收撥款,自然另生壓力,知恥近乎勇,還望力爭上游。
對八間大學來說,這種做法自然有標籤效應。但現在就沒有標籤效應嗎?本地大學招牌中,除了一些個別學系,一般印象中孰高孰低,大家心裏有數。甚麼「一視同仁」,也不必假撇清了。
香港有幼稚園的收費媲美大學,多少父母傾倒於名校小學的一條龍風景,而中學自從有了「英語教學俱樂部」後,最近更發展出以錢來衡量更是尊貴的直資學校。在這種背景中,香港教育本來就充斥標籤、資本效應,本來就像《動物農莊》中,「有些人比另一些人平等」,忽然,到了大學層面,就要提倡「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劃一平等,無法不令人覺得假而造作。

有利優越學生
反對甚麼甚麼商業化、商品化,聽起來清高得很,幾乎就像歌頌母愛,很少人敢向之說不。檢討報告書的建議,會損害一些大學招牌及轄下教員的形象與利益,但對大學生總的來說,有利無害。
批評者說,容許學分轉移,會令校園提供的教育淪為商品,大學生似在商場購物。卻又為甚麼不?一個大學生讀某系讀得成績卓越,為何不讓他由次等轉至頭等大學?這一筆,沒有家長會不同意。
有大學教授反對學分轉移,提出聽上去令人尊重的理由,是若要好好讀完一個學系,還該在同一大學跟隨同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有系統的課程,年輕人把學分轉校,會出現脫節斷層情況,於學習無益。雖然,大學生都已是成年人,應享選擇自由。

確會製造危機
另一個私底下說,聽起來不令人太尊重的理由,是學生真來個「擇優撥分」,把自己的分撥到自己眼中較優的大學去,對一些辦得不好的學系來說,是真大大糟糕的。試想像,學期開始原有二百多人,根據目前制度,這個數目是固定的(有大學學者坦率地叫學系入學學生為「鎖定了的顧客群」),將來,若到了第二個學年只剩下二十多人,確會製造危機。殘酷的現實是,辦得好的學系、以至大學,是沒有甚麼好擔心的。
報告書的建議,不可能一蹴即就,可能真要慢慢來,尤其讓新興大學先有物競天擇,「能」者生存的準備。但有關改革是必須的,在目前的制度下,香港只會得愈來愈「平均」的大學,及愈來愈多的「平均」大學生。資本主義就資本主義吧,不必假惺惺了。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