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的話:投資分析報告客觀存疑 - 任志剛

任總的話:投資分析報告客觀存疑 - 任志剛

近期的企業倒閉事件,引發大家關注到投資分析員的質素及客觀水平的問題。監管機構亦關注到商業機構的外在監察是否足夠,其中更牽涉到投資分析員的獨立性問題。足夠的外在制衡,是維持市場穩定及操守的其中一個要素。儘管近期倒閉的企業,提供資料質量不夠,是制衡不足的主要原因,但投資分析員表現未達到理想標準,相信亦是重要的因素。事實上,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投資分析員未必會如實地對有關企業作出負面的評估。
正如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在3月26日於紐約一次有關「企業管治」的演講中指出,投資分析員在評論公司表現及前景時,總是過分樂觀,最少在美國的情況便是如此。他指出,就1985年至2001年期間標準普爾500間企業的5年期表現為例,投資分析員預計這些企業平均每年的盈利增幅達到12%,但結果實際增長平均只有7%左右。

利益衝突 影響分析
格氏又認為,證券商喜歡僱用及擢升一些偏向「唱好」企業的分析員,亦是導致評論企業前景時取態傾向樂觀的原因。事實上,格氏指出,若評論的經紀行兼任同一公司的證券包銷商,偏向「唱好」的情況便更明顯。
有人會說,以此推論投資分析員不夠客觀,並不公平。分析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投資分析員所得資料是否精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行政總裁對揀選董事局成員、外聘審計師、審核委員會成員,以至制訂衡量公司業務策略成敗得失的指標,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不會樂意承認公司正遇到困難,對於某些可能透露這種情況的資料,亦會避免對外提供,以免遭到革職。說得直接一點,這種利益衝突,無可避免地促使董事局或行政總裁不會自願遵守企業管治的標準。

外在監察 防止作弊
這正是要設立客觀的外在監察的原因。大型企業的業務愈趨複雜,一般股東很難可以作出有效監察。專業的分析員無疑具備足夠條件,可以仔細分析數字及走勢,然後對公司前景作出客觀評估,可惜目前根本沒有市場可以容納自僱形式的獨立分析員。對於利益衝突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把證券分析與銷售部門明確分隔,已可確保投資分析員的獨立性。但鑑於他們過去偏向「唱好」的表現,難免令人懷疑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
格氏認為,提高投資分析員編製投資建議的透明度,並以實際業績比照他們的評估,可以增加市場自律,投資分析員偏向「唱好」的現象便會大為減少。我當然希望情況如他所料,但就一些規模較小、投資者成熟程度較低,以及投資經紀行數目寥寥的市場來說,這恐怕較難實現。
任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