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企業紛將短債轉長債

國際視野:企業紛將短債轉長債

利率預期見底,美國不少大企業已急不及待趁機發債,或將短債轉為長債,縱使這樣做需要付出較多的利息開支,但作為「買保險」亦未嘗不可,因為利率一旦上升,待短期借貸(如銀行貸款或商業票據)到期要續期時,須付出的利息可能更多,除笨有精,大企業的財務經理必須具有遠見,確保公司資金充裕。

確保財政穩健
此外,因經濟不景,不少企業尤其是TMT環節的公司,部分因資金短絀而呈現不穩,甚或倒閉,銀行對信貸極度審慎之餘,並開始收緊,企業惟有轉向債券市場覓資金。然而安然事件,導致信貸評級機構和貸款者對企業資產負債表「昅」得更緊,令商業債券市場更加波動,定價甚為參差,這種現象不無增加融資的困難度。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近期忙於重新對一眾大企業信貸級別進行評估。早前便有GlobalCrossing、Tyco、Qwest和ABB等因估值被削減而遭降級,令這些公司不是在短期信貸方面遇到困難,便是在發債方面須付出更高的代價──被貸款者要求較高利息以抵銷風險承擔。例如Tyco因公司估值減少500億美元,導致早前發行的5年商業債券每年要多付1300萬美元利息。
財政健全是公司運作及發展的首要條件,不少公司為「貪平」(慳錢)寧願借短錢,或以短錢投資長期項目,做法非常危險,因為一旦市場出現變化,終必難逃受到懲罰。君不見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有多少公司如骨牌般塌下,便是「以短冚長」,不幸遇上銀行「閂水喉」,弄至賒借無門而不能自拔。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