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駁擊:負資產調查自欺欺人

自由駁擊:負資產調查自欺欺人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特區政府成立以來,負資產問題便一直困擾香港,四年半後的今天,特區政府仍然不敢正面面對問題,一個不敢面對失敗及承認錯誤的政府,是不會獲得市民的信任。特區政府處理負資產問題的手法,是採取了一貫的鴕鳥政策;當社會各界要求政府運用儲備來協助負資產人士,政府便拋出一些驚人數字,更指出政府無法承擔所需資金。當特區政府有意把負資產問題降溫,金融管理局發表負資產的統計數字,只會慢慢調升,上月的最新統計指,去年十二月有七萬三千個負資產物業。

地產界及學者普遍質疑該數字的可靠性,一般的估計,負資產物業最少有十五萬至二十萬。去年九月,特區政府曾經估計,假若要全面協助逾二十萬名負資產業主轉按,涉及的公帑可能高達三千億元之巨,許多人於是認同官方的估計。但數星期後,金融管理局推算全港只有六萬五千個負資產物業,同是官方的估計,誤差之大,莫不使人咋舌!
筆者查閱金管局提交立法會的資料,細讀之下,不禁搖頭歎息!金管局所謂「十分準確」的統計,只調查了七家銀行,而作出的推算,當中並不包括居屋、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及租者置其屋計劃的物業;以公司名義擁有的物業或以財務公司按揭的物業,政府或發展商所提供的二按等等,亦不包括在內。從統計學的角度,採用科學化的抽樣方法最為重要,儘管該七家銀行佔市場按揭業務的七成,在毫無數據支持下,有誰能保證有關銀行,亦同時佔負資產按揭業務的七成,這樣非科學化的統計,實在沒法使人信服。
再者,許多居屋及夾屋單位已淪為負資產,不計算這些物業於理不合。筆者相信,計算這類物業的市場價格,從而推算是否負資產,比一般私人物業困難許多,但負資產就是負資產,技術上的問題,絕不能成為不計算這些物業的藉口。另一方面,眾所皆知,許多人以公司名義擁有自住物業,這種安排是為了節省稅務負擔,其中以專業人士最常採用,不計算這一類物業,絕不能全面反映負資產問題的嚴重性。從以上的分析推斷,金管局的統計並不準確,有關的數字是低估了真實的情況。

收集數據 應無困難
雖然筆者反對政府運用儲備協助負資產業主,但對特區政府玩弄數字遊戲,混淆視聽的手法,是無法贊同的。
按規定,香港的金融機構,要定期向金管局提交不同的營運資料,其中銀行的存款及借貸資料,應是每月向金管局滙報的。管理銀行業務,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風險管理,銀行對借貸風險,定必十分重視。明顯地,負資產按揭比例愈高,銀行要承受的借貸風險便愈高,金管局不用向銀行發問卷,銀行亦會密切留意負資產的按揭。既然特區政府、金管局及銀行都關注負資產問題,收集有關數據,應該毫無困難。
但使人莫名其妙的是,特區政府用了數年的光景,仍無法統計出較準確及全面的資料。在九七年,特區政府只用了數個月的時間,便能推算出港人在內地婚生及非婚生子女的數目,贏取港人支持人大釋法,來解決居港權問題。筆者認為該統計有「報大數」之嫌,但有關數據應比負資產數字,更難收集,港人不禁問,是銀行不願提供資料?是問題無迫切性?或是政府採用鴕鳥政策迴避問題?還是知情者不願公開有關資料?
要解決任何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的本質,不同類型的負資產物業,也許需要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困擾香港四年的負資產問題,特區政府不應一再迴避,並需要公布全面而可靠的負資產統計;無論如何,特區政府對問題亦無法掌握,更遑論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