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病逝<br>台灣報業舊時代結束

《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病逝
台灣報業舊時代結束

台灣一代報人、《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因肝癌病發,昨晨病逝台北家中,享年九十二歲。余的逝世標誌台灣報業舊時代的結束。台灣各界均表哀悼,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聯名弔唁,推崇余紀忠對「民智的啟迪、政治的民主化」功不可沒。不過,台灣傳媒界認為,《中時》的自由派傳統能否堅持下去,仍有待觀察。

余紀忠一九一○年四月十六日生於江蘇省,一九五○年十月在台灣創辦《徵信新聞》,至一九六八年正式易名《中國時報》。他曾手諭:「《中國時報》的使命是政治民主、民族認同、穩定大局。」因此,《中時》以「開明、理性、求進步;自由、民主、愛國家」為辦報宗旨,奠定了世界華文大報的地位。

堅持自由派傳統不容易
中時報系與聯合報系可說是一時瑜亮,主導台灣報界逾半個世紀,與余紀忠同為台灣報業翹楚的《聯合報》報系創辦人王惕吾,於一九九六年三月病逝。如今,余紀忠相繼辭世,可說是標誌着台灣報業舊時代的結束。
去年十月,余紀忠在中時報系創立五十一周年紀念會上宣布退休,報系董事長一職由其兒子余建新繼任。余建新當時誓言,五十一年來一貫堅持的精神,今後一定會延續下去,絕不能有絲毫折扣。
不過,台灣政論雜誌《新新聞週報》總主筆南方朔認為,在台灣現實環境下,中時報系要堅持自由派傳統並不易,往後能否承擔此一責任,是對繼任人的考驗。
南方朔稱,台灣正處在一個新陳代謝的時期,各行各業第一代創業人紛紛凋謝,新一代能否有所發揚,是對他們的考驗,也是對台灣能否繼續發展的考驗。
中時報系人士稱,相信未來半年內,余建新對報系的方向和運作不會有太大調整,但之後報系高層可能有大異動。

新華社讚秉持民族認同
台灣《壹週刊》總編輯裴偉指出,中時報系在余紀忠主政下,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人文特色,他的去世勢必對報業競爭帶來影響。由於余紀忠交棒的時間短,接班人的理念、風格仍有待觀察。
北京官方新華社昨日也有報道余紀忠病逝的消息,並讚揚他「一貫秉持的民族認同、穩定大局、否定分離主義、國土不容分裂等主張,皆以國家和平統一為最終目的」。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