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周一首次遭阿拉伯國家採取行動,懲戒她針對巴勒斯坦人的軍事行動。伊拉克總統侯賽因宣布,由香港時間昨晚七時起暫停出口石油三十日,若以軍在期間撤軍,便會提早恢復出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表明沒有隨之集體暫停輸出石油的計劃。
伊拉克宣布暫停出口石油後,紐約五月份原油期貨價格周一曾升至每桶二十七點二美元,倫敦布蘭特原油五月份期貨價格亦曾報二十七點零一美元。分析指,若其他阿拉伯國家不跟隨伊拉克的做法,油價只會短時間受影響。美股一開市則大跌,杜指最低跌百五點。
侯賽因發表電視演說時指出,有關決定「旨在針對那些猶太復國主義者及美國的侵略性政策,並非要對付其他人」。他促請其他阿拉伯及回教產油國跟隨。
在聯合國的「石油換糧食計劃」下,伊拉克現時每日出口約二百萬桶原油,佔全球供應量的百分之四,其中逾半是間接輸往美國。由於產量所佔比率不算高,一般相信單是伊拉克暫停出口石油,對全球整體供應影響不大。
石油輸出國組織消息人士透露,他們並無暫停出口計劃,並表示在需要時或會介入,減低伊拉克的影響。伊朗及比利亞之前都分別表態支持暫停向西方國家輸出石油,但伊朗暫未跟隨。
阿拉伯國家上一次以石油作武器發生在一九七三年,當時引發了全球石油危機。
俄羅斯一名官員指出,侯賽因這次作了錯誤的決定,此舉只會令伊拉克在國際社會進一步受到孤立;英國外交部亦批評「侯賽因玩弄政治令國人受苦」,因為伊拉克人都依賴出口石油所賺的錢購買糧食及藥物。
其他阿拉伯國家雖沒有採取行動對付以色列,但民間近日透過流動電話廣傳短訊,呼籲抵制美國貨。美國被視為偏幫以色列對付巴人。
本港經濟局發言人表示,當局會密切注視伊拉克暫停輸出石油對本港油價的影響;伊拉克只是其中一個產油國,其他產油國會否在這期間相對增加產油量,亦會對油價造成影響。本港石油主要從新加坡進口,至於原油的真正來源則不知道,因此本港油價反應仍有待觀察。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