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數碼港摑政府一記耳光 - 盧峯

蘋論:數碼港摑政府一記耳光 - 盧峯

經濟或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某些人或政府精心經營的產物,而是一些偶發事件、個人偶然的決定及行為促成的

一八九五年,居住在美國喬治亞州Dalton市的伊雲斯小姐(CatherineEvans)親手縫製了一張牀笠送給朋友作結婚禮物。她的朋友及鄰居對她的手藝極為欣賞,不單要求收到同樣的禮物,更要求跟她學藝。在有了口碑後,伊雲斯小姐便開始把自己縫製的牀笠及其他手織製品圖利,後來並跟一些鄰居及朋友合作在Dalton市建立起一系列的縫製工場。而這些由伊雲斯小姐誤打誤撞、沒有甚麼宏圖大計建立起的工場在往後的幾十年不斷吸引類似的生產商、廠商、工人遷移到Dalton市,令Dalton市這個名不經傳的美國小城成為美國最大的地氈生產基地。

偶然決定促成
說這樣一個小故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經濟或產業的發展並不是某些人或政府精心經營的產物,而是一些偶發事件、個人偶然的決定及行為促成的,像伊雲斯小姐就做夢也想不到她的那些小工場居然成為一個全國性大工業的生產基礎。而當親身參與市場活動、並親身在市場打滾的企業、企業家也無法預見他們的決定將造成甚麼後果時,那些坐在辦公室、那些不在市場活動的官員又憑甚麼預見經濟發展的方向、預見產業的發展潛力呢?更不要說成為甚麼proactivemarketenabler了?
事實上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在「推動」某些產業發展方面不僅沒有甚麼成績,反而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就以被視為本地高科技發展火車頭的數碼港項目為例,政府雖然為項目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破壞一貫的公平投標制度批出項目,但數碼港到現在已落成在即,真正簽定租約的公司只有三家,其中一家還是電訊盈科──那就是發展商本身;其他國際名牌的科技公司、網絡公司不是猶豫不決就是索性不表態;這不是說明了項目根本沒有帶來原本設想中的效益,更不要說成為香港高科技產業以至經濟的火車頭了,像這樣的教訓,難道特區政府不該好好檢討、好好反省嗎?

注定「食塵」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現時經濟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產業盛衰的周期比以前更短;也就是說,某些目前看來潛質優厚的企業,不到兩三年間便可能成為夕陽產業,資訊科技產業過去幾年的變化不是清楚說明這種現象嗎?像這樣迅速轉變的經濟環境即使最靈活、市場觸覺最敏感的企業也不易追得上,也需要為投資一再撇帳。政府的反應、政府的決策只有比私人企業更慢、更不敏感?若政府還要勉強扮演先知或甚麼proactivemarketenabler的角色,那不是注定要在迅速轉變的經濟中「食塵」、平白浪費大量的公帑、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嗎?數碼港乏人問津已是清楚不過的警號,特區政府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是不是該把「有形之手」、該把推動經濟之手收回來呢!
(圖)數碼港建成在即,乏人問津,應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