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才會有風濕痛?不知何時開始風濕病跟老人之間,畫了個無形等號。然而,這其實大錯特錯。風濕病非但不是老人的專利,更有不少是發生在只有一、兩歲的小兒身上!單講香港人較多聽聞的紅斑狼瘡,大多理解為女人病,殊不知這也是小孩中常見的風濕病之一!正由於香港人普遍對風濕病缺乏認識,更甚少想到小兒風濕,將於本月底舉行的「兒童常見風濕痛症」講座,會帶給你更全面的認識。
記者:吳佩璇 鳴謝:香港大學兒科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宇隆
風濕痛症類型繁多,表現於小朋友身上的,以小兒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狼瘡佔了9成,其中又以前者最常見。小兒風濕性關節炎跟成人的風濕關節炎完全不同,在小兒身上的風濕因子多呈陰性;而成人的則呈陽性。一般來說,風濕因子呈陽性者愈合後的情況會較差,關節不但會變形、甚至是潰爛。
小兒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定的發病關節位,可以是手指、手腕,又或下肢如膝頭、髖關節等。但同樣的是受影響關節位會出現紅、腫及痛。若有這些基本徵狀,父母可進一步留意孩子平日瞓醒起身時是否有種全身掹掹緊、活像一個鐵甲人的感覺。而且日常身體的活動幅度減少,有時甚至關節痛至紮醒及無法走路,影響上課及日常生活。出現以上種種病徵者,該及早請教醫生。
1.系統性小兒風濕性關節炎:這類患者多先出現發燒、出紅疹、炎症等症狀,要再過兩、三個月才出現關節腫痛。
2.少關節小兒風濕性關節炎:以發病首6個月計,受影響的關節在4個或以下,且多影響下肢,如髖關節及膝頭等部位者屬此類。
3.多關節小兒風濕性關節炎:同樣以發病首6個月計,影響及5個或以上較多的關節。
4.B27因子:若在患者身上發現B27呈陽性反應,則主要是下肢問題,即患者會是髖關節、膝頭、肌腱靭帶等位置出現問題。發病年齡多在10-16歲,不像上述的多在兩、三歲發病。
香港大學兒科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劉宇隆一再強調:「風濕病切忌諱疾忌醫。」因為這是一種慢性病,若得不到悉心治理,後果可大可小。輕則關節變形,再而影響日常生活,如不能坐着、行樓梯、執筆等。另外,小兒風濕性關節炎跟虹膜炎有一定關係,若治理不當不但影響視力,甚或可致盲。由於風濕病乃自身免疫力出問題所致,需要服食抑制免疫力的藥物,因此特別易受感染。劉教授舉例指一般人出水痘最多只一、二百粒,且不會留疤,但就曾有病者出水痘多達千粒,久久不退並留有疤痕。這說明風濕患者一旦受到感染,若控制不好便很易併發各種炎症致命,故不可輕率對待。
要對症下藥,劉教授指要配合一整套的評估及治療。醫生會先為求診者止痛及止發炎,嚴重者可能要做自身骨髓移植手術。與此同時還需配合職業物理治療保護關節,以期減少關節變形及減低肌肉萎縮的可能。另外,上述提及小兒風濕性關節炎與眼睛虹膜炎有一定關係,故必要時還需適當的眼科治療。若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第二線的治療為藥物治療。現時普遍使用一隻名為MTX的免疫功能抑制藥及俗稱的肥仔藥。情況理想者可於一、兩年後停食。但要知道風濕病為慢性病,無法根治,必須準時覆診。因此,病人及患者家屬的教育才最重要。
簡單來說,凡關節出現的問題都屬風濕病,較多聽聞的有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凡百種之多。其成因仍未確知,相信是遺傳及環境因素影響,致免疫功能出現紊亂所致。曾有數字顯示,全球約有三億五百五十萬人患有風濕關節炎,情況普遍。至於患有兒童風濕的比率,尚未有確切數字,但以瑪麗醫院兒科部來說,也有五、六十名患有小兒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童,他們都不能單靠吃藥來止住關節疼痛。另外,相信有不少兒童反覆睇跌打,情況未算嚴重而不自知的患者。
由於風濕病者眾,但普遍卻對此病缺乏真正認識,一群有心的業內人士便組織起「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籌辦經年,終在今年4月正式成立。主要目的是支援其他的風濕病人組織,及做更多的公眾教育工夫。頭炮就有以下講座:
日期:2002年4月28日(星期日)
時間:2:30pm-5:00pm
地點:旺角亞皆老街147號B醫院管理局總部演講廳
講者:劉宇隆教授(香港大學兒科學系教授)?周宏醫生(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高級醫生)
名額:300人
費用:全免
報名:25497744/23612838/2775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