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難解習題 - 李怡

李怡專欄:難解習題 - 李怡

以巴衝突,儘管數十年來在香港媒體都佔有相當多的篇幅,但香港人關心這問題的都很少。許多人都會覺得,那裏的事情離我們很遙遠,與我們不那麼相干。然而,如果想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都發生在中東,這次世界各地抗議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控制地區的示威風起雲湧,日本且有人為此自焚而死,影響美國經濟復甦的世界油價也與以巴衝突有關,那就不應該再認為這是與香港不相干的事了。
以巴衝突的原因很複雜,既涉宗教,又涉種族,更涉國際政治。但最根本的一條,是以色列力阻巴勒斯坦建國,而巴勒斯坦則以人肉炸彈的恐怖主義方式,去追求他們的「正義」。以色列力阻巴勒斯坦建國的理由,是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動威脅以色列的安全,巴勒斯坦以恐怖活動威脅以色列人安全的理由,是以色列佔據他們的家園,屠殺他們的婦孺,阻止他們建國。於是,以巴衝突變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解的習題。如何解決以巴衝突的根本的政治問題呢?
有無可能展開政治談判呢?巴勒斯坦人認為,除非看到建國有望,否則不會放棄恐怖攻擊行動;以色列人認為,除非巴人停止恐怖攻擊行動,否則以色列不會展開政治談判。因此,這仍是難解的習題。

這次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控制區,圍困阿拉法在拉姆安拉的自治政府總部,顯然得到美國的撐腰。因此,儘管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以色列撤軍,但布殊總統一直強調以色列有權採取自衞措施,實際上是支持以色列對阿拉法辦公總部的攻擊。他又認為阿拉法應作更多努力去遏制恐怖攻擊,也明顯是支持以色列迫阿拉法下台的藉口。事實上,眾所周知,阿拉法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屬溫和派,而解放組織中的激進派一直對阿拉法不滿,揚言不顧阿拉法的溫和路線,逕取激烈行動。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控制區的入侵,只會迫使阿拉法順應激進派的主張,否則他的權位也不保。
上星期四,布殊終於提出要求以色列撤軍了,並決定派國務卿鮑威爾於本周開始往中東地區斡旋。然而,以色列政府發言人表示,布殊雖提到撤軍,但沒有說「立即」撤軍,因此,以色列仍會在清除恐怖分子巢穴後才撤軍。於是,以軍繼續它的攻擊行動,並繼續殺害巴人。
人們對鮑威爾斡旋的誠意以至實效,都不免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