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圈短談:對沖基金有零售需求

財圈短談:對沖基金有零售需求

在復活節假期前後,美股連日下跌,反映投資者對經濟復甦的憧憬開始消退,轉而擔心上市公司盈利增長可能跟不上股價的升幅。根據瑞銀華寶(UBSWarburg)的統計,過去幾個星期,美股有資金流出的趨勢,原因是美股本已偏高,Enron事件更使大家認識到美國大公司的盈利同樣有很多「水分」,而本來利好美股的低利率、低油價和低稅率等因素更已出現改變,例如油價在過去半年已上升逾40%;今年下半年聯儲局可能加息;以及反恐戰和網業一樣,是燒銀紙(BurnRate)速度很高的作業,美國政府最終都會加稅來「填氹」……這一切都使今年美股的前景不太樂觀。
事實上,同股市息息相關的基金業早已感覺到美股的寒意,近兩年除了保本基金大行其道之外,對沖金基金也愈來愈受歡迎,以致本港證監會稍後也要推出讓對沖基金零售化的法規,以配合市場的發展。除了散戶有此趨勢,其實機構投資者也有此動作,坐擁龐大資金的香港賽馬會已撥出1億美元投入兩隻美國對沖基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

傳統基金掣肘多
從本港強積金推行以來,在回報方面的差劣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在市場不濟之下,傳統基金難以有所作為,因為它們所面對的投資限制較多。相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就靈活得多,由於可以投資在股票期權、債券期權、外滙期權等衍生工具之上,對沖基金在升市時固然可以吸納造好,在跌市時也不用像傳統基金那樣等市場回升,而是可以買跌造淡,一樣有機會賺錢。
目前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大概有5,000億美元,其中屬機構投資者的不足1,000億;不過情況正在改善,預料在3年內機構投資者所佔比例可激增30%,原因是機構投資者逐漸看到,對沖基金雖然透明度較低,但在不同市況仍能提供較穩定回報的好處。

市場波幅將更大
本港馬會在選擇合適的對沖基金時,就經過9個月的篩選程序,除了要求基金公司有一定規模外,更要有10年的業績紀錄,以及能每月提供詳細的投資組合變動情況,可見揀選過程非常嚴格。
想學馬會的選擇準則,就只能揀歐美的大型對沖基金,但卻可能面對投資額大和隔山買牛的問題,一般人也不會有時間如馬會司庫那樣飛來飛去同基金經理面談。因此立例讓對沖基金可以零售,是符合市場需求,和扶助本地對沖基金業的可行做法。
要注意的是對沖基金的能量加大後的影響。因為股市升跌、滙價起落對對沖基金來說都是獲利機會,多了對沖基金經理在活動時,可以預見的後果是,市場波幅會進一步擴大。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