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鄧爾邦昨日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成立覆蓋所有個人信貸的正面資料庫,對「搞活」經濟固然有幫助,但亦有負面影響令人關注,如對個人信貸狀況產生的「標籤」效應,特別是資料庫內的數據,由誰人負責經常更新等問題都要解決。
鄧爾邦將出席周二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屆時金管局副總裁簡達恒、助理總裁李令翔、銀行公會及消委會代表,將就本港破產飆升、及是否成立正面信貸資料庫的建議,進行交流討論。他說,私隱專員公署對業界要求成立正面資料庫的建議,仍在研究討論階段,即使最終決定實行,亦要進行廣泛諮詢。
較早前金管局已將綜合業界及該局分析的立場書,轉交予私隱專員公署,該局建議本港應建立正面信貸資料庫;但公署只表示對有關問題持開放態度,迄今未表態是否支持成立資料庫。立法會議員兼東亞銀行(023)主席李國寶,則在上周四發起飯局,邀約財委會成員與銀行界及金管局代表會晤,冀在周二會議前先爭取與議員熱身交流。
鄧爾邦在電台訪問中表示,銀行界希望將目前互相交換的負面信貸資料,擴大至像西方社會的全面性個人正面信貸資料庫,猶如每人擁有一個信貸代號的模式,對此課題,公署需先了解資料涵蓋的範圍,如是否延伸至信用卡以外(如住宅按揭)等信貸,個人作擔保的信貸又是否包括在內,他說社會是否接受標籤式的信貸環境,有待各方面進一步商討。
他在訪問中亦談及私隱保障問題,指隨着社會資訊科技的進步,私隱範圍的概念會因時因地而變,但在鞏固私隱權及生活效益上,需要作出平衡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