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日是世界衞生日,衞生署發表港人健康生活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本港做運動的市民增多,五成半受訪市民在過去一個月曾經做運動,較對上一次九九年的調查,上升八個百分點;市民每日平均花在看電視的時間,則較九九年時減少十八分鐘。 記者:黎國剛
衞生署委託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於去年訪問二千二百多名成年市民,以了解他們的健康生活習慣。同類調查於一九九九年也曾經進行,當時受訪人數達三千二百多人。
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市民對做運動有助健康的意識明顯提高,受訪者中逾百分之五十五表示,在過去一個月有做運動,相對於九九年高出近八個百分點。去年受訪市民平均每日花二小時二十四分鐘看電視,這較九九年時的二小時四十二分鐘,縮減十八分鐘。
按受訪問者年齡劃分,其中最多做運動的是十八至二十九歲的市民,相反最少做運動的是四十至四十九歲的市民(詳情請參閱附表)。至於男性喜愛的運動,依次是球類、游泳、跑步、健身和體操、步行。女性則最多參與健身和體操,其次是游泳、球類、步行、跑步。
市民對飲食健康也較前注重,去年的調查顯示,過去十二個月已有或計劃多進食健康食物的市民,有逾百分之十五,九九年時只有百分之八;表示少進食高脂肪食物的市民,去年有逾百分十一,九九年時則只有百分之六。
表示已有或計劃多休息和睡眠的市民,去年有近百分之七,較九九年增加一半;已有或計劃作身體檢查的市民,去年有逾百分之四,較九九年上升近一倍。
港大社會醫學系教授林大慶昨在記者會上表示,患上糖尿和血壓高的市民趨增,故他們應多做運動,增強健康。不過,他說:「好多市民都未有習慣盡量爭取機會做運動,譬如同時有條樓梯同埋電梯,佢哋一定揀搭電梯唔行樓梯……我哋希望改變市民做運動嘅意識。」
林大慶又說:「有啲人坐喺屋企睇電視,為咗唔郁,會擺晒啲嘢食呀、水呀喺度,睇世界盃都唔係一定唔可以走開嘛,養成咁嘅習慣就唔好!」
此外,衞生署助理署長(個人衞生事務)程卓端表示,本港學童肥胖的人數比率近年持續上升,由九六至九七學年的百分之十一,升至九九至二○○○學年的百分之十三點六。她強調,做運動不一定需要劇烈,只要因應個人身體狀況,每日進行半小時運動,可保健康。
在香港緊迫、急促生活裏,為了工作、餬口,不少市民被迫放棄做運動。今年四十三歲的飲食從業員李先生向記者表示,每日工作時間接近十二小時,又要整天「走來走去」,放工後根本沒有「餘力」再做運動,「返完工成身都散晒,最好就瞓喺張牀,乜都唔做」。雖然李先生平日沒時間及沒「餘力」做運動,但仍爭取每朝起牀「擰吓頭、擰吓腳」,但求鬆一鬆筋骨,以免日後「老咗」關節不靈活。
今年三十歲當售貨員的駱小姐也向記者表示,自一年前做了售貨員後,已放棄以往每星期都打籃球、羽毛球的習慣。「自從返咗呢份工,冇做運動,連個人都肥咗,好似行多幾步都會喘氣」。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