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四五 事出有因 - 梁國雄

紀念四五 事出有因 - 梁國雄

清明節剛過,一般人多會於該日忙於掃墓。不過,對我來說,它卻有雙重意義;除了是緬懷先人、悼念故舊之節日外,亦是四五天安門事件之紀念周年。每逢此日,我都參加遊行,到新華社(回歸後則為「中聯辦」)門外示威。八九年六四血腥鎮壓之後,更會帶同花圈、輓聯到場,哀悼當年死難同胞,譴責中共政府屠殺人民之罪行。
前日,我亦如常與四五行動同寅前往中聯辦。有隨行採訪之記者問道,為何要紀念二十六年前之陳年舊事?他之不解,在於不知四五天安門事件是當代中國民運之里程碑。
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北京數十萬群眾不畏強權,藉悼念去世不久之周恩來總理之機,紛以詩歌、輓聯、花圈、大字報等方式,公開抗議當權者之專制統治。儘管最終被當局武力鎮壓,並將之定為「反革命事件」,然而,這次運動卻是自建國以來,民眾首次自發之大規模抗爭,公開為民主和法制而吶喊,恍如一聲春雷,震撼人心,既掙脫了由一黨包辦操控之「運動群眾鬥群眾」枷鎖,又衝破了對中共政權從不置疑的政治蒙昧。
客觀而言,四五天安門事件確是一顆胚胎,孕育日後歷次民主運動的胚胎。七九北京之春運動、八六全國學潮,以至搖撼一黨專政的八九愛國民運,皆源於其發軔啟蒙。
民主界碑、人民節日,紀念又豈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