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明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出一入原本是同等重要的,但在現實社會裏,口不擇言的人多會知道甚麼時候要封嘴,再說下去便會招來禍害;口不擇食的人卻很少會知道甚麼時候要小心飲食。一個原因是,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甚麼,像近日的代糖事件,部分被認為含有違禁代糖的食品在市面流行長達三十年。生物學家BrianJ.Ford在其近著《TheFutureofFood》裏指出,在工業社會裏,吃事先製造的食物會愈來愈高,傳統的家庭煮食會變成特別場合的盛會。作者進一步指出,人們追求社會繁榮富庶,諷刺的是,社會繁榮卻不表示人們會吃得好。
在鬧市工作的人都會有切身體驗,中午的一頓,但求價錢適中,而且可以即時(或短時間內)供應便是了。快餐也就是常餐,是人們最常吃的食物。快餐也是高脂、高糖和高鹽食物的代名詞,Ford指出,積聚過多脂肪和鹽分的遺害不比有毒物質低。
奇怪的是,一旦某種食品被指含有毒素,人們立即避之則吉,但對於高脂、高鹽食物,人們雖然亦知道多吃無益,卻很少控制進食適當的分量。問題在於脂肪和鹽分都是身體所需的食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只會擔心進食不足,而不是過多。在人類的歷史裏,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處於物質匱乏的狀況,雖然這個問題在地球很多地方(但仍不是全部)算是解決了,但人類卻仍未有足夠的集體智慧來面對物質充裕這種新狀況。
換言之,攝取過多脂肪、糖分和鹽分的問題其實是一種牽涉廣泛的社會變遷的一部分。作者強調肥胖不一定是問題,刻意減肥問題更多。作者更指出,中年發福這種極之普遍的現象,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身體自知盛年已過,患病的機會增加,因此積聚脂肪,一旦生了大病有足夠的「儲備」供身體應用。
問題的核心是整體社會還沒有明白上一個世紀的急促社會變遷的全部內涵,像食物,現在基本上已沒有天然食物這回事了。種植的食物要用化肥和除草、除蟲劑,飼養的牲畜吃的往往是工業製造的食品,即使是海鮮也因為過量捕魚而漸漸倚靠人工飼養。亦因為這樣,近年才會興起有機種植,把天然食品等同健康食物。
Ford卻認為這是美麗的誤會,天然食品很多時會有毒素,用以對抗其天敵。作者認為,自從人類放棄茹毛飲血之後便沒有天然食物這回事了。現代社會特別的地方是既然已不再有飢不擇食的問題,理應好好選擇吃健康有益的食物。問題是食物的供應被商業利益牢牢控制着,人們往往無從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