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安排假後才外遊,柔聲說:我得掃墓。聽了心裏微微一震。掃墓,是久違了的名堂,充滿田園氣息,古意盎然。朋友說這話時,語氣神態都有時光倒流的旖旎,活像元、明兩朝的詞人。
大家管叫掃墓做拜山的今天,清明時節,山頭野嶺全是擘大喉嚨打橫來的所謂孝子賢孫。賢孫大部份是孔武有力之士,一行人絕不會捎一束鮮花這麼寒酸氣的,攀上翠綠山嶺還帶住滿滿的冥府金卡、燒豬滷鴨、油雞鬆糕。這些人掃過墓後,管清潔的當下明白,香港果真是民以食為天的「美食軸心」。從遺留下來散滿墓地的超市膠袋、飲料罐子、橙殼、蔗渣與蕉皮估計(食蕉快要被食白果取替),香港儘管失業率已經趕過了美國,幾是東南亞之首,物質享受還是不缺的。別忘記那些美食名義上是孝敬祖先的冥府之物,死人開餐都這麼豐富,何況活人呢。只是,那些吃剩的燒腩肉碎骨頭,暴露在超載的大垃圾桶外,跟先人安息地那麼接近,便很有恐怖電影效果,活像亂葬崗,生人勿近。清明一到,極樂墳地好端端招徠拜山族的蹂躪,一塊清靜無語地,慘然變作大食暴民的野戰營地。喧囂煩躁的暴徒應該去打機,根本不該來掃墓。墳場是死者的歸宿,人不可能再死一次,年年有今日,到時到候,煩死人,避無可避(死人能放假避節旅行嗎?),真是死不瞑目。
這是支持我鼓勵別人活下去的榜首原因。因為只有活着,你才能夠掃走那些煩住晒的衰人,大喝一聲:死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