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大學運作商業味漸濃 - 盧鋼鍇

教育論衡:大學運作商業味漸濃 - 盧鋼鍇

盧鋼鍇

剛發表的《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提出學分轉移制度,政府按學分撥款給大學,甚至以報讀情況決定大學下年度撥款數額。這是變相的學券制,錢跟學生走。督導委員會主席宋達能勳爵期望報告書的其他建議,從策略性的角度突出少數學校,培育世界一流大學及本地精英大學。
希望於2004年推行的「學分轉移制」及「學分撥款制」最引起爭議,八所大學校長齊齊反對,雖然各有不同的反對理由。以學生立埸而言,學分可在各院校間互通,增加選修學分靈活性,百利而無一害;在政府而言,讓社區學院和大學容易銜接,院校間加強合作,創造更多課程,並以學生選校為數據,迫使院校自強。

院校歷史短吃虧
八所大學各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歷史短的院校如嶺南、浸會、城市等大學招生肯定吃虧,如果以學分計算撥款,肯定受到削減資源的衝擊。
教資會秘書長張寶德承認推行新制是希望獎賞教學表現理想的學校,學生會跟隨教學質素而流動。嶺大、浸大、城大憂慮學生倘以大學的名氣作為選校要素,他們會招不到學生,獲得撥款相對減少;而歷史較長的港大和中大又憂慮其他院校會降低入學要求,影響轉校生水準。

只着眼短暫成效
八所大學反對學分互通和依學分撥款,各有自身的利益因素,而政府則以經濟效益為大前提。人人都着眼於目前的短暫成效,商業味道影響大學的決策和運作,大學使命已全無文化元素。標榜儒家精神的特區政府,掌握高等教育的太學祭酒們,可否以寬宏的胸襟,高瞻遠矚地為本地大學重新訂下正確的方向。
從大學以不同方式爭奪成績優異學生,到千方百計爭取撥款,令社會人士以為大學是爭名爭利的場所。
政府錙銖必計的態度可從院校在超額收生時只獲得50%額外撥款可知,認為增加的只是邊際成本,所以只給50%經費。政府計算的是成本而非質素,如果注重質素,怎可容許超額收生?一流大學的成功因素很多,主政者的識見、教授的學養、學生的質素,歲月點滴,人傑地靈,強求不得,政府何必作太多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