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稱內衣為「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之意,由此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以下為內衣在歷代的不同名稱:
‧漢代: 稱為「袍腹」、「心衣」。「心衣」的基礎是「袍腹」。「袍腹」上端不用細帶子;用「鈎肩」及「襠」就成為「心衣」。二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魏晉十六國: 稱為「兩當」,其區別在於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
‧唐代: 稱為「訶子」,乃無帶內衣。
‧宋代: 稱為「抹胸」,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
‧元代: 稱為「合歡襟」,由後向前繫束是其主要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繫合,或用繩帶等繫束。
‧明代: 稱為「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
‧清代: 稱為「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稱為「小馬甲」,形態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