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書簡:大慶遼陽工潮指標意義 - 王丹

王丹書簡:大慶遼陽工潮指標意義 - 王丹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已經持續十多天的大慶遼陽萬名工人抗議示威事件,都具有觀察中國社會穩定狀況與新動向的指標意義。
從社會運動的角度說,此次新一波工人抗議風潮具備規模大,持續時間長,頻繁密集度高,跨區域性呼應,組織性強,訴求政治化等與以往社會抗議事件不同的新特點,標誌着大陸社會風潮從各地零星的,小規模的事件正在向有組織,有規模,更具對抗性與政治性的方向發展。相較於農村一些地區存在的不穩定狀況,工人風潮因為發生在城市,參與者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對社會的衝擊力度必然更大。
從國家面對挑戰的角度說,中國的危機之一,就是缺乏政治結構活力的當局在危機處理能力上存在很大問題。此次大慶遼陽工潮,當局處理手法仍是延續恫嚇彈壓,與收買分化的軟硬兼施手法,既未真正着力於從根本上解決衝突源,也未建立制度化的機制協調危機處理,基本上還是受制於局勢發展的被動模式,這一模式與八九年時處理學生運動相比,沒有任何改進,仍是沿襲老套路。用這一模式處理日後更為複雜,更為大規模的群眾事件,顯然只能激化矛盾,使事態惡化。
大部分中國問題分析家都認為,由於中國不存在一個獨立於國家的公民社會,也缺乏一個理性,成熟且強大的反對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動民主化進程的可能性不大。而唯一的希望是中共上層權力裂變,為政治改革提供契機。但這次大慶遼陽工潮表明:第一,不應低估中國民間的自組織能力,他們可以很快學會形成強大的反對力量,打破政權主導社會的局面;第二,基層局勢的惡化,將打破循序漸進推進轉軌的期待,而當局的過度反應更會摧毀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基礎。因此,在大陸形成一個理性的反對派陣營的迫切性將顯得愈來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