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亞洲國家經歷過金融風暴的蹂躪後,人們領悟世事變幻之無常,從而改變其消費習慣,抑或是因美國經濟衰退,需求大幅萎縮,依賴貨品出口的亞洲國家產品無出路,遂打「鄰居」及內部消費者的主意,以低價傾銷貨品,誘發人性追求物欲的意念,不惜大解慳囊,導致大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內部消費急升?
此外銀行在金融風暴期間,確承擔了不少因企業倒閉或破產遺下的壞帳,吸取教訓後,體會到就算盤帳靚絕的大企業,亦有可能抵受不住風浪的衝擊而倒下,與其將資本及存款借給一小撮大企業,倒不如致力搶奪個人信貸市場,例如樓按、汽車分期、信用卡和私人貸款等業務,雖然可能要增聘多些人手提供服務,但利錢高卻可抵銷開支的增加。將風險分散,不是比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來得較實際和妥當。
利率相對偏低及信用卡的盛行,使一向負債率低的亞洲人,除改變消費模式之外,更願意趁低息借錢買樓、買車甚或旅行。人生幾何,當真已悟出:使咗的錢才是你嘅?
根據佔市場50%佔有率的全球最大信用卡經營商Visa透露,去年在亞洲新興國家發出的信用卡數目激增25%至1.6億張,簽帳額及透支增加44%至3,100億美元(約2.41萬億港元),增長可謂驚人,同時亦反映亞洲人,尤其是年輕一輩已習染歐美之消費模式。
亞洲人儲蓄率下降,對美國影響深遠。據統計,美國直接從亞洲進口貨品由90年代初的1,840億美元增加至4,240億美元。美國無懼貿赤擴大,原因是缺口已被亞洲人存美元所抵銷,情況一旦改變,對美元長遠走勢是否應重新評估?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