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全球股票發行額在今年首季減少16%,原因是投資者對沒有穩定盈利的公司有戒心。雖然銀行家認為證券銷售可望好轉,但他們提醒計劃集資的企業,目前尚未有條件把招股價定得太高。
上季度全球股票發行額降至573億美元(約4469.4億港元),是1999年至今最弱的首季數字,其中首次公開招股(IPO)承受的打擊最大。
根據研究公司Dealogic的資料,歐洲上季度的IPO總額減少45%,跌至54億美元(約421.2億港元),是4年來最差的一季。在亞洲,IPO總額更下跌近一半,跌至21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而上市公司的新股總發行量亦萎縮47%,只有104億美元(約811.2億港元)。至於美國企業的股票發行額──包括IPO和第二次招股──合共收縮一成,減至236億美元(約1840.8億港元)。
銀行界人士指,投資者先前只對有穩健業績支持的股票有信心,但隨着歐美股市回升,證券銷售料會轉好,甚至對科技公司重拾興趣。他們說,面對近期多宗IPO取得成功,一些公司或會乘勢招股。然而,銀行家提醒企業要面對現實,招股價難以像往年般高,投資者不再是不管甚麼價錢也蜂擁入市。
另外,由於股市回報大不如前,愈來愈多美國創投基金打退堂鼓,不是收縮基金規模,就是押後投入資本。
除了股票集資活動的多寡會影響投資銀行的收入,併購活動也舉足輕重。自發生「911」事件和安然(Enron)倒閉後,許多企業暫緩進行併購,令上季度亞洲區(不計日本)的併購總額大幅下滑58%,降至247億美元(約1926.6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