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併購行動支配銀行股價

陸叔講股:併購行動支配銀行股價

隨着2002年第一季的過去,不少上市公司已相繼公布業績,絕大部分都未如理想,幸好已於市場預期之內,對股市未有構成太大打擊。在眾多類型股份中,銀行類股份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下,除個別中小型銀行外,其餘的盈利都錄得倒退。然而,長假期前不少中小型銀行股價升幅甚為凌厲,這是否意味着銀行業的低潮已過去?銀行股現價已經值得吸納呢?
相信不少投資者會認為假若美國下半年經濟真的復甦,銀行業理應會較其他行業先行一步,股價表現受到支持不足為奇。然而,理論終歸是理論,看銀行股表現並不能單看一個經濟復甦因素,還要看整個行業所面對的變化。雖然市場憧憬香港下半年可以復甦,但是並非整個社會能夠受惠,預計失業率仍然高企,所引伸出來的潛在隱憂是申請破產的個案仍會持續上升。根據統計數字,2000年申請破產數目約5500宗,但去年達13000多宗,若情況持續,對銀行始終構成負面影響,好像中小型銀行永亨(302)、永隆(096)及廖創興(1111)的盈利分別大跌13.4%、16.3%及24.2%,正反映個人破產上升及貸款需求下降帶來的結果。

純炒概念風險不少
現時市場對銀行股有所憧憬,主要有兩大因素,第一,就是預計美國可能會在第三季開始加息,屆時可以令息差拉闊,有助改善銀行股盈利。但我覺得這方面的影響有限,原因是本地對銀行業務的整體需求下降,而且在可能加息的情況下,進一步打擊疲弱的貸款業務。
第二,近日銀行股之所以急升,與市場憧憬併購再度出現有關。由於不少中小型銀行業績未如理想,其實反映出它們愈大機會出售股份或與同業合併而增加市場佔有率,正如永亨銀行管理層在公布業績後表示,如果有合併機會,都與選擇大小相若的銀行合併。在這個尋寶熱潮當中,大家必須注意哪一家有真正被併購的潛力。因為以目前本地的營商環境,「買家」的收購對象必須能令「買家」擴闊其業務網絡,以及長遠而言有助減低業務的營運成本,否則買入後令銀行本身負擔大增,反而得不償失。其實,銀行併購的道路非常漫長,好像東亞(023)收購了第一太銀要花數年時間才可以完成重組,因此投資者純因併購消息追入銀行股,風險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