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港股的走勢,進一步證明了資金流向,股份個別發展才是現今的主流,大型出口股氣勢如虹,小型工業股更是十年才得一閏的大牛市,恒指表現跑輸外圍,只因電訊股不濟,以及投資者擔憂本港經濟復甦的機會及力度而已。
恒指實質意義不大,但依然是衡量股市的主要準則,仍可牽動人心,所以亦有研究價值,但作為投資者,在投資工具選擇上應是捨難取易,就算看好恒指,亦應思考哪種股份會是主流,筆者繼續認為銀行股將是主角。至於期指難度已太高,唯一可取是交易費用較低。
踏入第二季,另一短線技術因素是盈富(2800)發售機制又再次運行至今個季度的限額售罄為止,不少言論都認為大戶會將大市壓低來大手吸納盈富,這個角度是有道理,但投資理論要從實戰中驗證,上一季度大部分盈富都是在高位售出,沒記錯約在11600至11700,應是對沖淡倉之用。要從發售進程中找啟示,上次教訓是要配合多日銷情來看,絕非售罄就向好,出售的價位參考價值也非想像中高。
在股市中吸取教訓,是增加勝算的主要因素。上周有位朋友告訴筆者收到消息,說某隻二三線將有動作,碰巧筆者也認識他的消息來源,5年前這位「內幕人士」亦曾向筆者推介同一隻股份,印象中5年內這間公司只曾有過負面動作,至於股價則只剩一成,如果計及供股合股跌幅則更大。當然不能排除否極泰來的機會,但筆者更信敗軍之將不足言勇,以這個紀錄,還是節省一些精神及時間好了。
股市中貼士滿天飛很正常,但很少投資者會檢討貼士的水準,大多數人都是屢敗屢戰至戰意或子彈全失為止。以公開資訊去推敲,成績未必差太遠,少一兩個損友,可以省回不少冤枉注碼,這是筆者一個主要的實戰經驗。
電郵: